谁为重金属污染稻米负责?政府的一笔糊涂账
http://news.qm120.com2011-02-15 10:19:55 来源:全民健康网
有学者认为,一组接近真相的全国性污染土地面积数据固然非常重要,但还要搞清一些具体的问题。以水稻污染为例,污染源在哪里,污染土地上水稻种植比例,污染水平如何,人们吃污染稻米的时间长短,污染区居民体内重金属积累情况等,都有待于调查。
有学者认为,最终公布的普查结果,可能达不到学者和公众要求的那般具体。实际上,由于是按照8公里长、8公里宽方格进行粗线条取样检测,各地方政府选点和配合程度都可能影响到普查结果。无论如何,国家相关部门将首次初步掌握整个国家全部的土地污染情况,这有利于相关对策的研究和实施。
原计划2008年底前公布此项调查结果,但至今未见公布。据悉,调查结果推迟公布主要是工作量和技术难度比预想的要大好多,并且,调查数据究竟公布何种程度也需要权衡。据悉,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最终可能只有污染土地的概数,而不会公布具体污染地点、污染源等。
学者的尴尬
地方政府希望学者能写报告,将某片城郊耕地形容为无法修复的重金属污染土地,以便改变土地用途进而扩张城市
近年来,中国也在进行污染土壤修复的科技攻关,并初步取得一些进展。例如,经过多年研究和实验,陈同斌于1999年找到一种可以大量富集土壤中砷、铅等重金属的植物――蜈蚣草,用于被重金属污染农地的修复。
此外,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潘根兴等学者试图在不弃耕的情况下减轻稻米等作物的污染,具体做法是用特制营养液降低水稻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量。还有学者致力于稻种选择和培育,试图在污染土地上种出重金属不超标的大米。
虽然之前的研究获得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但直到2009年,陈同斌的技术才真正在国家扶持下开展较大规模的示范应用,且至今还未见地方政府决心在农地上大面积推广。
当然,这些方法的推广确实多少存在一些现实障碍。其中,蜈蚣草修复土壤,需要金额较大的前期投入,而农民短时间内又得不到满意的收入,甚至没有收入,因此在很多农地上难以实现;其他技术,要么在污染严重的土壤上几乎不可能实现,要么新的稻种产量又难如人意。
对于学者来说,挫折并不可怕,但他们的研究并不被污染地区的政府所重视才真正令人忧虑。他们自嘲是在"自娱自乐"。
这十年间,陈同斌反而一再被各个城市的领导请去,帮忙处理城市扩张、工厂搬迁后遗留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而这些土地上,未来将建成各类商业和住宅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