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关注 >> 正文

抢盐的“蝴蝶效应”

http://news.qm120.com2011-03-24 10:23:35 来源:全民健康网

  重建社会信任的时刻到来

  这次的抢盐风波,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事情,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判断出该如何应对,但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担忧的是,这场风波居然还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发展成为这种蔓延到全国性的恐慌,“这本身是社会信任机制缺失的一个明显的表征。

  3月22日晚间,喻国明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中国民众的这种恐慌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人们之所以自救,是因为人们觉得无助,抢盐也是这样,“如果了解到政府其实完全可以保证供应,谁会去抢呢?就是因为他怕到时候没有盐。因为无助,他对相关的社会举措缺少足够的把握,他当然就会恐慌”。

  有人说,应该看到的是,不止在中国,在美国也出现了抢购碘片的风潮。在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看来,这个劣根性不是中国人才有的,不是地区才有的,即便美国这样的一个超级大国,民众还是害怕,这种从众的心理、羊群的心理,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还是会存在的。

  但喻国明则认为,此次抢盐风波中,中国的全民性的抢盐风波,与美国个别的抢购碘片相比,并非同日而语。

  在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举措,“首先,就是所有的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哪怕是再的信息,政府必须及时、如实地有一个告知制度,要从制度上加以保证,谁不告知,谁负责任,而且要负很严重的责任,这也符合我们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其次,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有社会恐慌或者社会舆情的预警体系,必须要有一种前置的预警的信息采集体系,以便于政府当社会恐慌、社会危机到来之前,有时间、有准备去应对这种突然的变故,当人们纷纷在议论、关注、热议什么的时候,应该迅速能获知,而不是当满城风雨的时候,我们的官员、主管部门、老百姓还不知道出现了什么情况,更谈不上整体性地去化解问题,或做出澄清和解释;第三,我们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可操作的透明化的机制,来防止社会危机或社会恐慌的蔓延,比如,在所有的沿海地区,对空气污染情况要实行定期报告,而且及时、公开地告诉周围的老百姓,要有可操作性,让老百姓掌握这个预案,比如说,当海水、空气的污染达到什么程度,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做到让老百姓心中有数”。

  而我们长期的管理思维模式也是一个需要改变的地方。“我们有些政府官员习惯于自己关起门来,自己掌握标准、自己封闭性地去处理社会问题,这种思路必须改变。只有让大家明白,让大家协调起来,才能够面对今天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从这次抢盐分风波当中应该吸取的教训”,喻国明教授表示。

  他评价,政府在此次抢盐风波中的反应依然是滞后的,“尽管看起来好像比过去反应得及时一点了,但是当这种事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发展成为全国性抢购行为的时候,它才做出反应,连老百姓都已经动员起来到商店里边抢购东西了,我们的政府官员才开始行动起来,不能不说它是属于反应迟缓了。它理所当然应该比老百姓更快,因为它的信息渠道更多,没有做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就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宣导,这就是滞后”。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