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盐的“蝴蝶效应”
http://news.qm120.com2011-03-24 10:23:35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公民意识成长的契机
而在这次的“抢盐潮”中,异常活跃的是微博与网络。包括中国盐业总公司,也在不断更新微博。而在大大小小的意见山头上,意见们之间,不断发生着冲撞与交流。“满屏都是盐!”一位网友如此留言。
闾丘露薇就在微博上表示,抢盐的反而是那些缺乏准确资讯,不上网的人,“所以,更需要透过传统媒体,比如电视、广播、报纸来进行传播,告诉这些人更详细准确的信息”,她也表示,抢盐风波,“非要拉上和政府的关系,就是没有提供空间给公民社会的成长”。
这个观点,也引发了诸多争论。“老百姓处在一个缺少社会信任的社会,是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或者传言弄得满城风雨的,一个社会的稳定性是需要信任作为基础的,人们对于政府的、知识分子的、学校的、媒体的信任,这些就是所谓社会赖以安宁和安全的支柱。但是这些支柱现在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让人们产生了不信任,比如,有些政府的官员遇到一些的或对自己不利的事件,能瞒就瞒、能骗就骗、能遮掩就遮掩,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性的行为,无法获得人们的信任了,有些媒介也是见钱眼开,一些网站只要拿到了好处费,就给人,等等”。喻国明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在喻国明教授看来,微博的讨论,正是中国民众的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我这次很高兴地看到,在微博上,在网络上,我们现在开始有那种所谓的辟谣声音,有些舆论站出来澄清情况,来做出一些建立秩序、建立信任的一些努力,我觉得这很好,这说明网络并不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老百姓的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这种功能,但是这种情况其实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工作的一种缺位”。
而在学者王天定看来,微博作为一个公共平台,弥补了长期以来中国公民缺少讨论的一种公共空间,“新媒体恰恰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公民相互教育、进行自我反思的公共平台,通过这次的抢盐事件,你就发现至少知识分子的意见得到了一种充分的表达与交换,而在相互的沟通和交锋之中,促成了共识的形成,像这样一种来自知识精英的不断的自我反思,事实上是促成公民社会的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也许是这场抢盐风波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