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遭遇“瓶颈”的“还生术”
http://news.qm120.com2009-09-27 08:48:14 来源:全民健康网
新华网北京电(殷小惠)20世纪,没有一种医学技术像器官移植一样带给人们那么多的惊喜与希望。
器官移植,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更换人体器官使人恢复健康的行为,其运作原理就像给机器更换损坏的零件一样。有些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有时候更换一个小小的零件,就能使一架老旧的机器重新恢复“年少”时的神采飞扬。
“当人体某一个器官出现了毛病,内科治疗方法或者其它外科手术方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时,可以选择做器官移植。”全军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石炳毅介绍,“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适应症。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终末期的器官衰竭。”
“只有器官移植,这些病人才可能存活。”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完成了除大脑之外的所有器官的移植,全世界有将近100万曾经被死亡阴影笼罩的人通过器官移植获得了新生,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人口总和,所以有人说20世纪是器官移植的世纪,它是上个世纪医学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
然而,器官移植在很长时间内要面临的一个困境,注定使人类不能像更换机器零件一样,随时给自己更换一个健康的器官。
捐器官还是不捐?可能就是个观念问题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一个器官的获取,是以另一个人器官的失去为前提的。但主动或被动失去的器官要比所需的器官少得多。
“器官短缺是目前所面临的一个很大困难,每年很多病人在等待合适器官的过程中就去世了,我们感到很遗憾。”石炳毅说,“中国每年需要透析的病人有12万例,这其中,只有二十分之一的人得以接受肾脏移植;需要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有一百万左右,而每年只有三四千人接受了移植手术。”
“全世界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所以,全世界都在为解决这个难题绞尽脑汁。
有媒体报道,西方一些国家为树立公民捐献器官的意识,在媒体宣传上下足了功夫。更有用心者,还会致力于培养专业的医疗人员为病人讲解器官移植的相关知识,同时配套进行的还有,政府鼓励建立专业的器官移植捐献体系,期望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提供一条龙服务,第一时间实现供、受双方的无缝链接,使有限的器官各尽其用。
但人的观念有时候柔软的可以让人随心所欲的塑形,有时候却坚硬得让世界上最有威力的武器一筹莫展,它的改变,也许在一夜之间,也许就像传播学者所主张的,需要潜移默化的去影响。
曾有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接受了宣传和教育的民众都赞同器官捐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人又改变了主意。截至2009年8月29日23时,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公布的的数据显示,美国目前共有103363名等待接受捐献器官的患者,但今年1月份至5月份,美国只有6009人捐赠了器官。
这与我国的情况相比,还算乐观。据不完全统计,自我国2003年第一例器官捐献以来至2009年5月,仅有131例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的案例。
政府和社会为此也一直在努力,2009年8月2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在上海联合宣布启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并在我国10个省、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几个月前,曾经有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说,“我死后,肯定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但捐到哪里,怎么捐?”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如果能够顺利展开,以后有这样心愿的人不会再苦于捐赠无门。
“中国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影响很深,但其实转念想想,死后,让自己的器官在另一个身体中生存,这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据了解,一个捐**可以提供多种器官和组织,甚至可以挽救10个人的生命。
怎样才会有足够的器官?也许这本是个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