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摸底调整大病救助体系 尉氏白血病儿盼收养
http://news.qm120.com2010-04-14 13:43:19 来源:全民健康网
■深度观察
献爱心也要可持续
□本报记者 胡心洁 本报通讯员 曾 燕
郑州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春香是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的发起人之一,张春香说,为什么许多人愿意捐建博爱卫生院、希望小学和科研机构,而对大病救助的捐款少之又少呢?有着多年红十字会救助经验的张春香认为,捐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几十年、上百年人们都能记着。而大病救助,即使捐助几百万,能挽回他的生命吗?谁也不敢打包票,因为大病中许多是不治之症。
并且,这些捐款对于救助大病患者来说,不具有可持续性。不是说一有了灾难,大家就轰轰烈烈地捐款,没了,就不捐了。大灾大难来了,再呼吁捐款,有时已经晚了,如果有现成的救灾救助款,就能够在灾难面前做到不慌不忙。
张春香说,郑州市有700万人口,哪怕有一半人即350万人,每人每年捐助10元钱,一年就是3500万元,3年就是一个多亿。一年从中拿出500万元,就可补充大病救助。不是有了一个病人,媒体联合有关部门一呼吁,捐个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个病人就有救了。但这救助的是一个个体,不具有可持续性。
5·12大地震和今年的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大家都愿意捐款,并且媒体竞相报道。但对病人的捐助,许多捐助者通过红十字会和医院转交捐款,但不敢留下姓名,不愿与被救助者见面,更不敢让媒体报道,这样的事例张春香见多了。因为他捐款了,呼唤而来的不是爱心,而是一大批求助者,他根本招架不了。可持续性的献爱心,才能更有效。张春香认为,大病救助,把个人爱心演变成政府机制,一种行之有效的救助机制,这比千万人的爱心捐款更有力量,是行之有效的救助机制;解决大病高额医疗费用,最终还得靠长效机制,而不是人们一时奉献的爱心和热情。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目前仅靠公益组织进行大病救助,筹资难,实施难。张春香认为,要想让更多需要救助的孩子得到帮助,仅靠红十字会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是不够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有制度性保障,是家庭、政府、社会多方的携手,是可持续性的救助,政府应每年拿出启动资金,慈善家再捐助一部分,个人负担一部分,大病救助也就不成为大的问题了。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