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30周年回顾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http://news.qm120.com2010-08-26 10:11:39 来源:全民健康网
敢为人先的创新之路
深圳不辱使命、敢为人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坚定不移地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坚持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突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思想,全面、扎实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使深圳从创新资源极度匮乏的“科技沙漠”,成为第一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特区建立初期,深圳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贸易和“三来一补”的来料加工业,经济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贸易、金融、房地产三大行业。深圳通过承接香港电子工业的转移而开始建立“前店后厂”式产业垂直分工为特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加工业,完成了技术装备、技术人才和产业资本的初始积累,奠定了后来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股市、贸易、房地产出现滑坡,产业资本向高新技术领域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重心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圳认识到依靠贸易和来料加工这种模式难以承接产业转移和升级,提出抓住国际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兴起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当时的这一决策导致“三来一补”工业向周边地区的迁移,使经济增长面临工缴费大幅下降的直接损失。面对激烈的争论和质疑,深圳市坚持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重心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重大突破,自主创新活动围绕高新技术领域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9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1995年,深圳市提出“科教兴市”,进一步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定位,政策创新主要在分配制度和人才政策上实现了突破,使深圳成为“孔雀东南飞”现象的最大受益者,实现了大规模的创新资源聚集。
九十年代末,珠三角地区的“外资潮”向长三角地区发生大规模转移,创新活动出现萎缩的危机。本土的自主创新资源在科技创新规律的支配下,为寻求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向创新创业机制完善的地区流动和聚集。深圳市抓住这一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在1998年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科技创新提供土地、资金、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有效降低创新的门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扩大创新的获利空间。这就是当时在全国产生轰动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2条”。这一决策,充分发挥了深圳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再次吸引了国内外自主创新的资源。在这一个时期,深圳成功地把“高交会”搭建成为创新成果交易、创新资源交流的平台,创造性地设立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为成员院校的“深圳虚拟大学园”,扶持院校在深圳设立公共研发机构。此时,本土的自主创新型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持续快速增长,使自主创新活动实现了质和量的跃升。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创新人才和资源,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