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血库为何“失血” 折射献血存在环节上疏漏
http://news.qm120.com2010-11-08 11:20:56 来源:全民健康网
像丽塔老人这样经常献血的人在澳大利亚并不普遍,有统计显示,澳大利亚每周需要2万6千人的献血量才能满足日常医疗需要,但在澳大利亚2200万人口中只有60万人作为献血登记在册,不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乡村地区人口的献血比例大大高于城市人口。这几天澳大利亚各大电视台都在播出这样一则呼吁人们献血的广告,希望借此唤醒人们对血荒的重视。
(献血宣传片)
悉尼红十字会血液采集中心负责人 加里沃尔夫
加里沃尔夫:所有其他国家一样,我们也会有缺乏新鲜血制品的时候,我们一年当中最困难的是冬季。 冬季因为感冒的影响献血者的献血时间非常有限。然而到了夏季,好天气会使献血者更愿意出来献血,他们感觉也会更好些,所以我们夏季会有更多的献血者。
面对血荒,澳大利亚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在中小学设立献血知识课,定期带学生到血液中心采血现场参观,让学生明白献血是应尽的社会义务,献血也并不影响健康。另外,为了让更多人享受愉快的献血过程,澳大利亚制定了9条详细的工作规范,如决不能让献血者长时间等候、应允许献血者在献血后躺5分钟以上、如果距上次用饭时间过长的话应供应葡萄糖或小食品等。
看来,血液供应不足,也同样困扰着不少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电视、报纸呼吁大家撸起袖子,踊跃献血,一定程度上能解一时之急,但这种临时性办法,毕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供血危机,作用还是有限。那么,能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医生病人不再为用血而发愁呢?
高东英,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她告诉我们,作为全国用血量最大的城市,北京去年消耗了100吨库血。北京每天有25辆献血车在繁华地段进行采血工作,随着用血需求增长,目前街头献血量已经与临床供血量存在一定的差距。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 高东英
高东英:平常好的时候,就是正常天气下周一到周五左右能采到1000单位左右,1100左右,那么周六周日能采到1300、1400或者1500。像前段时间正好连续阴雨天快10天,那么每天就400、500,500、600这一下子就入不敷出。
高主任认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献血群体是解决用血紧张的根本所在。
高东英:基本上没有说一个国家他的血液完全是靠街头这样散在的一个一个的这种随机的献血者来完成来保障的,它都有一定的比例团体无偿献血,在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是存在的,而且比例还都不是特别小。
高主任告诉我们,国外在每年的12中旬到1月底的圣诞节期间也存在所谓的“血荒”问题,他们大多以团体无偿献血来填补血液的短缺。而在我国澳门,甚至有时也会组织团体无偿献血。
高东英:团体无偿献血作为一种应急献血的一种保障的话,我觉得是一定要大力发展的,
高主任还告诉我们,简化献血者免费用血的手续办理程序,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激励献血者的热情。
高东英:他报血的时候可能要找这个地方又找那个部门等等可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块可能是有一点不方便,我们也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全国性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血液行业包括我们卫生行政部门要去考虑。
黄宇光,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黄主任告诉我们,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近年来我国的手术量急剧增加,而多年的临床经验使他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用血紧张的问题,需要患者、家属和医务工作者改变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