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学家通过越洋视频会诊 罕见病患儿获生机
http://news.qm120.com2011-01-26 09:47:37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注罕见病,让弱势群体受益
医生们对这样的合作很有兴趣。客观地说,美国医学对于疾病的诊疗优于中国,但中国所遇到的病例样本和数字都远远高于美国。通过交流,中美双方可以各取所需,最终让患者受益。
罕见疾病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种风险。每个人身上有2.5万组基因,平均每人都有5至10个缺损基因,如果配偶双方的缺损基因撞在一起,罕见疾病就会发生。有一种医学的定义是,发病率低于1/50000的就属于罕见病。在上海,政府和医疗部门正在提升对于罕见病的关注度。2010年12月下旬,本地启动了罕见病医疗保障体制的探讨,希望筹建罕见病医保基金,尽可能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不过,在医院系统内,同样有机制体制问题需要突破。儿中心分管医疗的副院长余志庆说:“罕见病其实都是从疑难杂症中筛选出的,因此关注罕见病,更要给疑难杂症的诊治提供空间。”他进一步解释,政府应当在医院系统内开辟疑难杂症的“特区”,从考评机制和经济上给予支持,鼓励医生从事罕见病的攻关。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疑难杂症门诊(本报1月10日一版曾进行报道)内,4位年龄加起来达306岁的老专家从事了8年的疑难杂症门诊,积累了上千例罕见病例。但这个门诊对医院的经济收入而言是亏本的,有的老专家每月仅从门诊获得几百元的奖励。院方认为,如果开设疑难杂症病房,经济账会更不平衡。
鉴别诊断疑难杂症,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很多病人可能需要住院一两个月。但是,在医院目前的考核机制中,住院天数和费用都被严格限定,这让医生们更喜欢“短、平、快”的患者。因为病人住院一旦超时、超额,医务人员不但收入受损,还会招来诸多批评。
余志庆说:“在考虑罕见病的医疗保障体制中,一定要给医院松绑,鼓励医生从事高、难疾病的诊治,而不是一味地看病人住院治疗的费用和时间。”而医生们也表示,只有更多地从事疑难杂症的攻关,才能大大提升诊疗水平,造福患者。(施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