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物安全还有哪些漏洞
张 昊
http://news.qm120.com2011-09-09 11:01:34 来源:全民健康网
去年12月的一次“羊活体解剖学实验”,让东北农业大学27名学生和1名老师染上了布鲁氏菌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该病与艾滋病、非典、炭疽等同被列为乙类传染病。贡献了生命与身体的山羊成了致病的凶手,课堂成了传播疾病的场所,学校则成为“管理不到位”的责任人。事件之后,当前我国校园生物安全的种种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带病的动物是如何进入校园的?实验中师生为何未采取防护措施?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制度缺失还是责任部门监管不力?
一个“用”字带来的隐患
据了解,在此次“羊活体解剖学实验”中,使用的山羊并不属于实验动物,而是归类于实验用动物。
根据国务院1988年10月31准实施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而与其仅一字之差的实验用动物的外延则要更广一些,不仅包括实验动物,还包括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秘书长秦川教授解释说,一个“用”字带来的不同还远不止涵盖范围这一点。关于实验动物,要求无论是饲养者还是使用者都需要持有相应的许可证,有专门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对其饲养、检验检疫和使用进行规范与约束。此外,北京、广东、黑龙江等6个省(市)还出台了更为详尽的地方性法规。
然而实验用动物就没有这样的“好待遇”了。秦川教授告诉记者:“由于实验用动物的来源可以是家畜、家禽,甚至可以是野生的,对于其来源和携带病原情况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与肉用或乳用的动物相比,这些用于实验的动物与人类的接触更为密切,而目前我国尚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高风险进行控制。”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选择使用实验用动物呢?
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科学部主任郑振辉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实验动物种类主要是大小鼠、家兔、豚鼠等小型动物,而牛、羊、猪等大型实验动物,由于饲养和使用要求很高而基本没有。某些科学实验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使用大型动物时,就不得不选择实验用动物。
“首先,我们是不提倡使用实验用动物的,在北大医学部,实验用动物的使用量仅占总使用量的1%~2%。其次,在实验确实需要使用时,学校也会请北京市兽医诊断所对实验用动物进行前期检验检疫,检验的内容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只有检验检疫合格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郑振辉说。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经济因素也是部分学校选择“管理宽松”的实验用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饲养条件的要求差别巨大,是否为实验动物的同一种动物价格可相差数倍。如果学校为了降低成本,像东北农大这样跳过对动物的前期检验检疫过程,实验用动物的安全只能“听天由命”。
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被忽视
据郑振辉教授介绍,就算实验用动物没有经过检验检疫便进入实验室,只要实验人员或学生有关生物安全的意识强,实验操作足够规范,也能避免校园内生物侵害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