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迈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新医改成功的关键在哪
郭锦辉
http://news.qm120.com2009-04-13 11:06:53 来源:全民健康网
迈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余晖
新医改具有示范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评价整个医改方案?
余晖:这次医改是在2005年正式启动的,从政策的连续性看,实际上要提前到2000年,当年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搭建了基本框架。
此次医改方案在原有的职工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新增和加强了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已经基本把全国人民纳入到医保体系。如果说全民医保时代即将到来,并不为过。
医改方案在制定过程中曾向国内外多家学术机构和咨询机构征寻医改思路和政策框架,政府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征求相关群众、行业组织、医院、医师等各方面的意见。尤其在2008年10月到11月间,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共收集到了35000多条意见。从去年11月开始经过领导小组的分析、吸纳和总结,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方案。
整个医改方案的出台过程高度透明和公开,主要利益集团进行了充分的意见表达,最后达成基本共识和妥协,保证了方案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是科学的决策过程。这一成功的公共决策案例或将对我国其他涉及全民利益的领域,如教育、计划生育、住房的改革提供示范作用。
迈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中国经济时报:政府和市场分别在新医改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余晖:我觉得这次医改是政府主导的。以前政府欠账太多,过于压制市场力量,现在要完善和普及全民医疗保险,政府就需要首先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如果认为这次医改摒弃了市场化,全面回归公益性,是不准确的。新医改之前的“市场化”实际上是缺乏管理的市场化,是政府放权弃责的不良结果。我们不能把政府在实施以药补医政策的同时,依然实施低价医疗服务和歧视民营医院的政策,容忍公立医院从病人身上去创收说成是“市场化”。这次医改充分体现了既要发挥政府直接的主导作用,还要发挥市场机制,迈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这次医改没有否定市场机制的大量引进,如放松对民营资本的进入、药品的公开招标、医师多点执业、医保机构和医院的谈判机制等。这都体现了政府、社会、个人以及市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共同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民覆盖的方向和决心。
新医改方案通过市场机制来保障医疗效率及有效的供给竞争,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来展现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体现了政府行政部门回归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正确角色。
户籍改革助力医保城乡一体化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才能使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
余晖:通向全民医疗保险的可行之路,是以渐进的方式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和建立科学的付费机制。
现行公费医疗体制固然存在一些弊病,但由于其覆盖面窄,可以基本上维持不变,但控制费用快速增长的改革还是必要的。
这次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重点在于解决破产国企职工因长期欠债遗留下来的医疗保障问题。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起步阶段可以实行自愿参保,待时机成熟后实行强制性参保。至于自雇人士和灵活就业人士应该参加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可以由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切实可行的游戏规则。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可以维持现行自愿性参保的原则,通过增加政府补贴和加大保障力度,提高其对农民的吸引力。在条件成熟之时,也就是达到覆盖面90%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把自愿性参保转变为强制性参保,从而实现普遍覆盖。
此外,政府通过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城乡贫困家庭参加公立医疗保险。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不远的未来将构成一个全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三大公立医疗保险的运行模式和行政管理体制可以以人群的社会身份划定参保目标,分别运作。在“十二五”期间,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可以打破身份限制,向全体国民开放,构成保险缴费水平不同、给付水平不同、服务水平不同的三层次公立医疗保障体系。政府强制所有国民必须参保,而国民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健康状况在三大保险中自由选择,任选其一。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障的城乡一体化终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