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执业不是简单的“走穴”
http://news.qm120.com2009-04-17 11:03:42 来源:全民健康网
对话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
要避免“一放就乱”
□本报记者 李天舒□
关键在于规范化管理
问:如何理解多点执业这项措施?
答:目前,我国优质的医疗人力资源既“患寡”也“患不均”。多点执业,让一些高水平、有专长的医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在两个及以上不同的医疗机构服务,实现了优质资源的部分流动与共享,不仅是医生个人所服务的范围和群体扩大了,对所服务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安全质量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对人才的培养也不无裨益。
多点执业,关键在于规范化管理,要避免“一放就乱”。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在保障和实施医生多点执业过程中,要加强规范管理和积极引导,重点要充分注意到保障医疗安全,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流向真正有需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注意向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倾斜。
不能成为“挂名大夫”
问:选择多点执业的医生,其角色与定位是什么?
答:在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下,医生还是“单位人”,还没有能够完成“社会人”的身份转换,也涉及医生的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多点执业过程中,涉及所服务的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要充分保障所服务的医疗机构正常的工作和服务。需要明确的是,多点执业不同于“走穴”或者“会诊”,多点执业的医生在所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必须承担正常的诊疗责任,而不是“挂名大夫”。
要考虑自己的精力、时间与医疗安全
问:多点执业的医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多点执业的医生,首先要保证在原单位完成正常的诊疗任务,又要保障在所服务的医疗机构完成应尽的责任,要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选择多点执业的医生,负担会更重,所以多点执业在推行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新的问题,总结更多的经验。
有一次,我问一位从国内去美国工作的医生,为何只选择在两家医疗机构服务,而且都在同一个地区。他说,医生的负担本来很重,在一家医院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工作,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更大了,有些疾病需要持续的观察和,不可能丢下已有的患者不管,马上去别的医院从事诊疗服务。选择多点执业,需要有一定的水平和能力,要有相应的支撑能力。
所以,有意向选择多点执业的医生,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等问题。
链接1
不应曲解医师多点执业的本意
新医改方案指出,要“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对此有人将其理解为“以技养医”或提高医生收入的一种措施。这样的理解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它们显然不是新医改方案提出医师多点执业措施的政策本意。
众所周知,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2006年的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00位之后。并且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医疗卫生资源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医疗场所和医疗设施设备,更关键的是医生、护士、行政管理人员等人才资源。从一定程度上说,以医生为核心的人才比物化的场地设备更有价值。而解决人才分布不均的办法,无非是加紧培养或者通过种种激励措施鼓励新进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但一个优秀医生的培养不是几年学校教育就可以成就的,他们需要经过多年的医疗实践,在适合的学术氛围中才能最终脱颖而出。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重视增量人才资源的同时,更要重视如何盘活现有存量的医疗人才资源。
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最根本的目的在于纠正医疗机构对优秀医师资源的垄断,让他们的注册执业点由一个变成多个,从而弥补医疗人才资源的分布缺陷。纵向交流的结果,将使农村和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和大城市大医院分享优秀医生资源。横向交流则意味着,民营医院也能合理合法地从大医院的人才库中分一杯羹。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助于改善医疗资源的不均衡状况,有助于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这才是实行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本意。与多点执业相随而来的,当然是优秀医生收入的增长。他们因为自身的高超技术,付出了更多的劳动,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但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将这一点作为实施多点执业的初衷,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
在一家门户网站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调查中,有73.3%的被调查者支持这样的措施,但同时也有56.3%的人认为“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责任不好确认”,有52.2%的人认为“医生自由流动对医院管理是一个挑战”。这表明,人们对于医师多点执业的“新政”还存在种种顾虑,需要有严格的监管作保证。新医改方案中“研究探索”的措辞也意味着,这项“新政”还必须经过试点的环节才能全面推行。摘编自4月8日《潇湘晨报 》作者:周东飞
链接2
多点执业须防制度风险
多点行医是对医生的一次解放,值得肯定。如果对医生的多点行医没有必要的规范,就必然会导致少数的优秀“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价格水涨船高,对老百姓而言,看病难的问题则可能更加明显。
新医改方案,在对医生执业地点的限制方面,较前有了明显转变,医生到其他医院兼职行医,不但不被限制,反而受到鼓励,这是观念上的一个进步。
让医生走出一两家医院的束缚,行走于多家医院之间,对医生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可以让他们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既然可以多家兼职,医生的主动性就强了很多,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多对自己有利的医院去工作。同时,这种局面对医生也能产生很好地促进作用,因为,没有实力就不会得到认可,也自然难有兼职的机会,甚至基本的工作机会都可能受到冲击,如此,不努力就很可能面临被淘汰的窘境。
此外,医生的多点行医,也必然促使医院更加重视医生,为医生打造更好的工作平台,否则有能力的医生就会成为“会飞的资源”。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不但医生会获利,患者也可能间接受益。
但是,有人认为医生多点行医后,一些大城市的专家可能到外地或者一些不大知名的医院兼职,如此,患者可以不到大医院就能享受专家的服务。因此,此举可能成为解决看病难的有力武器,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因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是优质医疗资源过于稀少,而且这种稀少很难纠正。这是源于人们对优质资源的天然膜拜。而所谓优质往往是相对的,不管大家的整体水平有多高,优秀的永远只可能是鹤立鸡群的少数。因此,向少数人索取医疗服务,会成为永远不会放弃的追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对医生的多点行医没有必要的规范,就必然会导致少数的优秀“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价格水涨船高,如此,优质的医疗服务可能会和富裕阶层走得更近。看病难的问题对老百姓而言则可能更加明显。
此外,多点行医后,还必然会导致医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此,“同行是冤家”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医疗水平可能更加不均衡,成为增加看病难的一个因素。
所以,多点行医是对医生的一次解放,值得肯定。但医生作为医疗体系中的一部分,在其可以走向强势的时候,还应该有配套的规范措施,如果得不到应有的限制,结果很可能走向预期的反面。摘编自4月8日《新京报》作者: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