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并重有名无实 绿色医疗渐行渐远
http://news.qm120.com2009-07-30 16:55:30 来源:全民健康网
黄兴华
盛夏季节,洞庭湖区的一个村子里,往日田边地头忙个不停的王九安因为感冒引起的咳嗽、发烧已在家里歇工几天了。往年,每逢头痛脑热时,他只要抓上几副中药,出几身透汗就可下地干活了。可自从几年前村里唯一的老郎中去世后,看病只得到镇上的医院找西医。这次重感冒,他药片也吃了,针也打了,可效果还不明显。看到乡亲们忙碌的身影,不知怎的,他突然想念起村里的那位老中医来。
记者日前在湖南采访时发现,这项基层老百姓需求旺盛的“绿色医疗”,在国家“中西医并重”的政策大背景下,反而有日渐萎缩的迹象。
“绿色医疗”逐渐淡出患者视野
中医药历史悠久,通过群众喜欢的汤剂、针灸、推拿等适宜项目看病治病,因其副作用少、简便易行等特点,被群众称之为“绿色医疗”。近年,“绿色医疗”充分发挥“简、便、验、廉”的学科优势,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从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湖南现有各级各类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2112所,中医药从业人员5万余人。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实际开放病床平均每万人口3.15张,大多数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门诊和中药房,多数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但据了解,湖南中医药事业虽然有较快的发展,发展现状仍然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明显不足,中医服务领域仍亟待扩大,中医人才学历偏低,断层问题比较突出,等等。
在衡阳县西渡镇英陂村卫生室,记者看到,简陋的房子内外,几十名群众正排起长长的队伍候诊。今年64岁的老中医唐晚臣尽管左腿严重骨折至今未愈,但仍然强撑病体为群众看病。唐晚臣告诉记者,出生于中医世家的他16岁开始跟父亲学习祖国传统医学,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在村卫生室坐诊,如今负责为当地2500多名群众看病治病。前些天,他不慎遭遇车祸造成左腿骨折,在县医院住院期间,村里群众找到他治疗的医院问诊,给医院造成一定影响。于是,他在病体稍有好转的情况下,提前出院。唐晚臣透露,他从医近50年,医治患者达百余万人,日诊治量40人以上,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群众需求。
而在湖南的一些乡镇,中医药服务尚属空白,影响当地群众就医。据统计,湖南14个市州124县区共有2372个乡镇卫生院,没有中医人员的卫生院为358个,占15%。特别是湘西自治州,没有中医的人员的乡镇卫生院达到50%。
记者采访了解到,湖南的一些县区,虽然设立了县级中医医院,但由于种种原因,面临尴尬的生存环境。在湖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衡阳县采访时记者看到,始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县中医院门诊部,墙体出现多处裂缝,20年前就被鉴定为一级危房,面临倒塌,被迫停业。医院院长龙华告诉记者,医院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过两名大学生,以后再也没有进过大学生了,人才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目前,医院医生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也有43岁。
此前,湖南为鼓励农民选择中医药诊疗服务,明确规定各地在调整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时,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列为定点医疗机构,将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和经审批的医院中药制剂纳入统筹补偿范围,对中医药诊疗费用的补偿比例可在原基础上提高5%。并规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同时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院接受中医药治疗的病人,其起付标准比二级医院优惠25%,比三级医院优惠35%。
上述措施从政策上为中医药的发展开了“绿灯”。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农村中医药发展仍然“有价无市”。在衡阳县中医院,正在接受骨伤治疗的樟木乡患者刘仁开告诉记者,村里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习惯看中医,因为中药价格便宜,又不用像城里医院一样排队挂号,以前乡亲们有什么毛病,习惯找“老郎中”号号脉,抓几付中药就应付过去了。现在,附近村子都没有人能开药方子了,村里人病了,只好扛着,实在扛不住,就到城里找西医。
“中医离群众越来越远了,”衡阳县卫生局局长谭爱平十分担忧地对记者说,“按说,中医因药物价格低廉、就诊方便等优势,成为群众首选的就诊方式,但近年一些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减弱、人才队伍日益退化,加重农村缺医少药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