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正文

“小”医生带动的“大”医改

曹政 王彤

http://news.qm120.com2011-07-27 11:25:14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医药资讯 医改

  人手不足的难题

  不过,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的头两个月,一些问题还是暴露出来,抱怨最多的依然是人手不够。特别是家庭医生承诺的健康咨询,激发了居民极大的热情。邱宏亮说,每天都要接到好几十个电话,不分白天黑夜。有的家庭医生实在撑不住,只好每天晚上一过10时便关掉手机。

  所幸易春涛已经想到了过渡的办法,他找来一位具有国家二级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在社区建立热线,家庭医生不方便接电话的时候就可以转接热线。再就是开通了社区论坛和微博,利用网络工具提供服务。

  不过,这些都只是治标之策,根本问题依然是目前优秀全科医生资源存在很大缺口。此外,社区医生年龄结构偏大,也是家庭医生式服务未来发展的一个隐患。

  面对全科医生的缺口,相关部门已经在着手弥补。上海正按照每年规范化培训数百人的速度培养全科医师,一个包括培训中心、临床基地、社区基地在内的全科医生培训体系也在建设中。

  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副处长许铁峰介绍,从2000年开始,上海便在全国率先开展为期4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中山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当时,送出去培养一个全科医生,一年成本大概要8万元,在10年前这不是个小数目。”静安区卫生局副局长许舜根说,首批培训静安区占了1/8的名额。他回忆当初做决定时并没有考虑太多,只是觉得社区需要这样的人才,“现在看来,这条路是选对了”。

  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郑文韬便是接受培训的大学生之一。他告诉记者,当初那批学员,10年之后离开社区的只有1人,其他的人都走上了社区的管理岗位,或是成为业务骨干。

  不过,这种由单位选派人员参加培训的方式也逐渐显示出了局限性。针对其中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上海市卫生局决定采用“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即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和近两年毕业的往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对他们进行规范化培养。培养期间的人事、劳动管理委托社会化专业管理机构管理,培养经费由市、区(县)二级政府共同负担。

  2010年7月,上海市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成为27个培训学科之一。“我们正考虑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硕士的专业学位相结合,将来通过规范化培训,并完成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考核等要求,就有机会获得专业硕士学位。”许铁峰说,“这意味着,将来,在上海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可能大部分是硕士学历了。”

  更高的要求

  谭春花也是经过规范化的全科医师培训后,来到长宁区周家桥社区工作的。眼下,她除了做好家庭医生的工作外,还要继续上课“充电”。

  她的同事陈华是长宁家庭医生工作的一面旗帜,她甚至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对居民来说,工作室不只是一个咨询病情的场所,它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家,给予居民身体、心理全方位的关注。”陈华说。

  为了更好地和社区居民交流,陈华在工作之余自学了心理学,还考取了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证书。“都是逼的”, 她说,在工作刚开始时她主动上门提供健康教育,却连吃闭门羹。屡遭挫折后她和居委会联系,请求在每次居民活动的尾声腾出10分钟时间,给居民做个小科普,“有一次居委会组织老年人去旅游,我就申请跟着大巴车当保健医生。在车上我抓紧机会和居民交流,了解各个家庭的情况,这样我才认识20多个有慢性病的人。”

  长宁区卫生局局长葛敏介绍,长宁区在前几年也搞过社区团队和家庭签约,但是因为提供的服务有限,人员也不固定,所以居民签约率并不高。现在长宁已经将家庭医生的要求提高,除了接受临床全科医学的培训,还要获得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和健康管理师的资质。

  葛敏说:“家庭医生要做大医院做不了的,才能把居民留在社区。只有人家愿意来了,健康管理、双向转诊等工作才有开展的可能。”

首页12尾页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