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正文

应对夏季就医潮

甘贝贝 陈晓曼 侯晓菊

http://news.qm120.com2011-08-04 10:53:48 来源:全民健康网

  炎炎夏日,高温难耐,中暑、热伤风、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增加,家长们领着放假的孩子,配眼镜、看牙……本报派出四路记者,分赴北京儿童医院、海淀医院、急救中心、同仁医院,跟随医生出诊,体验了夏季就医潮中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

  “要出发了,赶快!”

  7月14日入伏后,一些夏季多发的“高温病”患者增多,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业务量随之上升。7月26日,记者随北京“120”急救车一同出车,体验一把高温下急救给急救人员带来的挑战。

  “工作服干了湿、湿了干”

  每天最多出诊十三四次

  7月26日15时30分,北京急救中心中心站医生陆毅接到调度中心指令,一位澳大利亚籍女游客在故宫晕倒,需前往救助。“要出发了,赶快!”接到指令后30秒内,记者和由医生、护士、司机、担架员组成的急救组跑出门外,登上停靠在中心大门一侧的救护车。刚刚执行急救任务回来的陆毅还没等换下被汗水浸湿的工作服,就又开始了当天的第六次救护工作。

  陆毅说,他们平时值班是12小时制,有急救任务就得立即出车,其他时间必须在值班室待命。“由于天气太热,劳动强度大,工作服常常被汗水浸湿,休息时就抽空晾干,每天湿了干、干了湿,有时执行完任务还没回到急救中心就又有新任务,想喝口水都困难。”

  据北京市气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天最高温度是33摄氏度。由于救护车在烈日下停了一段时间,刚上车时,记者感到车内十分闷热,车内的座位都烫手。过了一会儿,才感到空调带来的凉意。戴上医用口罩和一次性橡胶手套,记者也成为一名“急救人员”。

  救护车驶出北京急救中心,司机师傅开始联系求助人,确定具体方位。大约10分钟后,救护车来到故宫北门,陆毅冲在最前面,在报警导游的带领下,赶到病人身边。

  患者安妮特60多岁,前一天凌晨2时刚到北京,当天早上便在导游带领下和丈夫一起参观故宫。记者看到安妮特侧身躺在故宫贞顺门内的石阶上,额头冒出密密麻麻的汗珠。

  在来往的游客用遮阳伞、太阳帽应对高温的“烘烤”时,陆毅却在白花花的阳光下俯下身子,向安妮特了解病情、询问病史。判断是轻度中暑后,陆毅和担架员、司机一起将安妮特抬到救护车里,打开空调为安妮特降温。

  在救护车里,安妮特吐了。由于安妮特坚持不去医院,按照她的要求,救护车将她送回位于崇文门的宾馆,并叮嘱要喝些淡盐水,注意休息。陆毅说,这次出诊算是轻松的。他们一个急救团队每天出诊最多达到十三四次,有时要以每分钟100次的速率连续半小时做胸外按压;因护送的病人怕冷,即使再热车内不能开空调……

  暑期派出急救车增加20%

  200辆备班车待命

  在北京急救中心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中心副主任范达告诉记者,今年暑期平均每天派出约850次急救车辆,比春、秋季派车增加20%,比去年同期增加5%左右。记者从信息平台上看到:从7月18日~24日高温持续的一周中,北京急救中心派出急救车5800辆次。

  范达说,北京急救中心近日的主要接诊对象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外伤患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居第一位,几乎每10个患者中就有3个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患者。除此之外,接诊的还有车祸、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溺水、酒精中毒人员等,也不乏中暑、腹泻等夏季多发病病人。

  据北京急救中心宣传中心主任李坚韧介绍,为应对高温天气病人骤增的情况,中心每日在高温中暑病人高发时段,增加25辆急救车,以保障能够及时有效救治,同时还有200辆备班车随时准备增援一线;对院前各分站的急救工作者,严格培训中暑诊断和治疗技能,同时,在急救诊箱内增加藿香正气丸、十滴水、风油精等应对中暑的药物;必要时,抽调行政部门中具有医护资格人员支援一线;在中心网站上发布“日常应对高温天气预防措施”以及“中暑后自我简单急救”的应对措施等,并为中心所有员工发放防中暑药物。

  □本报记者 陈晓曼 侯晓菊□

  “等起身走路时,腿常常都不太听话”

  7月26日7时40分,距离开始挂号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挂号大厅里的队伍还有50多米长。一位带着孩子来复诊的妈妈说,“这算少的了,刚放假时,排队的人要多得多。”

  10时,神经内科专家肖静的诊室门口围满了手拿片子、说着各地方言的家长,旁边长凳上坐满了等待就诊的各地小患者,有看抽动症的、有看癫痫的、有看重症肌无力的,更多的是还弄不清楚孩子到底得了啥病的。

  面对新就诊的小患者,肖静常常要花费二三十分钟详细了解孩子的情况。从孩子第一次发病时间、坐站走是否正常、是否患过特别的病、家族病史,到孩子考试成绩、性格特点等,肖静不停地问着、写着、解释着。她说,“神经科疾病病因常涉及多个方面,只有问得详细些,才能让诊断结果更准确。”其间,她还不时弯弯孩子的胳膊,揉揉他们的肚子,跟他们聊聊天,在缓解孩子紧张情绪的同时,看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从8时到12时50分,肖静一共看了30位病人。5个小时里,她没有离开过座位,也没有喝一口水。一个小时前,同事送来的盒饭还摆在诊室的窗台上。肖静说,“昨天看了38个人,看完已经一点半,下午还有门诊,没时间吃饭。今天还好,同事帮我买了饭送过来。”说着,她起身简单伸了伸腿,“一上午不动,等起身走路时,腿常常都不太听话。”

  可即使如此,面对大老远来看病又没挂上号的孩子和家长,肖静还是会忍不住多加个号,这意味着她下班的时间又要后移。她说不光自己,就连科里返聘的70多岁的老专家也常常要忙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

  其实,忙碌的不仅仅是医生,辅助检查科室的技师和护士们一样不轻松。

  储慧是该院眼科的一名年轻技师,也是一位5个月大孩子的妈妈。当记者走进眼科验光室时,她正在帮忙维持秩序。在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她的两位同事正在给孩子检查视力,屋子中央则簇拥着10来个试戴眼镜的小患者,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格外热闹。

  每年暑假,医院的眼科都会异常忙碌,今年也不例外,日就诊量一度逼近900人次,是平日的2倍多。因此,本应9月才上班的储慧,狠狠心给孩子断了奶,提前2个月走上了工作岗位。“昨天(7月25日)人更多,看完上午的病人都12点40了,下午1点又得上班,就匆匆忙忙吃了个泡面当午饭。”额头已经沁出一层薄汗的储慧笑着说。对于储慧和她的同事而言,暑假期间,不能按时吃饭和下班的日子,他们早已习惯了。

  位于医院二楼的内科一直是该院的“热门”科室。暑假期间,门诊病人最多时达到一天3000余人次,占全院日门诊量的近1/3。

  7月26日9时,二层大厅里坐满了等待叫号的患儿和家属,哭闹声、喊叫声混成一片。分诊台也被孩子的家长围得严严实实,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半个小时里,记者根本无法与分诊台内的两名护士搭上话。总是在内科各处充当“救兵”的吕护士长告诉记者,每年新来的护士在工作两周后都会因疱疹病毒感染大病一场。“一方面可能是人太多,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则是工作负荷太重,免疫力下降所致。”一位年轻护士说,“一天忙下来,常有一种喘不上气的感觉。”

  据了解,暑假以来,该院日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近2000人次,最高达到8500多人次。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及时得到诊治,医院在提前挂号、提前开诊的同时,招募提供导医服务、增加医生门诊次数、延长出诊时间、动员退休老专家协助出诊、实行预约挂号和复诊预约等。8月,该院还将预约挂号实名制审核前移,减少取号这一环节,使能更快些看上病。

  □本报记者 叶龙杰□

  “黄昏门诊”不限号

  7月26日,经过连续多日雨天之后,北京市迎来了日照强烈的一天。16时左右,高温还一直在这个城市盘桓,逛街的人们比往日少很多,就连平日里人头攒动的银行大厅,也少了排队的拥挤与热闹。

  然而,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却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繁忙,不断有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走进门诊大厅,也有一些看完病的患者从门口走出去。

  据记者了解,进入7月以来,该院的日门急诊量持续攀升,甚至有几天持续超过1万人次,其中,眼科的日均门急诊量达到4500余人次,同比增长14%。暑期,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放假与休闲,然而,对该院的眼科医护人员而言,暑期则意味着加班加点。

  “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家长趁着暑假带他们前来就诊,这已经形成了多年的固定模式。”该院的工作人员表示。为此,该院每年一到7月1日便开设眼科“黄昏门诊”,门诊时间从下午4时持续到晚上9时前后。

  “下班的时间不固定,要看完最后一名患者为止。”该院眼肌科主任医师王昆明在送走小患者燕燕及其父母后,在接待下一位患者前稍微喘了口气。

  之前,她刚用裂隙灯检查完燕燕的眼球前半部晶体及虹膜。在裂隙灯前,4个半月大的燕燕显然很不习惯照到眼睛上的那一束明亮的光,脸部肌肉扭动使得眼睛一只大、一只小,然而晶体却反射出如钻石般的光芒。

  检查完后,王昆明又熟练地为燕燕戴上一副粉红边框的眼睛。燕燕不哭也不闹,随后只是好奇地张望了一下周围。“小燕燕两个月大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接受了白内障摘除手术。这副眼镜将作为她的角膜陪伴她到3岁左右,然后,再接受人工晶体植入。对燕燕这样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来说,越早治疗越能保护视力发育。”辅助王昆明工作的住院医生杨承勋说。

  坐回诊疗桌开处方时,王昆明还拿出一个眼球模型逗燕燕玩了一会儿,观察燕燕的视觉敏感度。面对眼前天真可爱的孩子,王昆明脸上满是笑容。然而她并不能陪燕燕玩太久,在她的背后,早已站着几位做完前期检查的学生患者。还有更多等待就诊的患者焦急地挤在诊室门口。

  杨成勋说,开设暑期“黄昏门诊”能比较有效地应对暑期眼科就医高峰,也方便了患者能及时看上病,减少额外的食宿成本。“‘黄昏门诊’对挂号总量不设限制,很多外地患者上午赶到北京,当天下午就能挂上号、看上病。今天,单是王昆明的号就挂了60多个。”然而,医护人员也累得快说不出话来。

  据了解,作为应对暑期就诊高峰的一项制度措施,北京同仁医院从2003年开始就一直坚持开设“黄昏门诊”,持续时间从7月1日到8月31日。另外,该院还采取多种措施方便患者预约挂号,比如今年就紧急购置了5台自助取号机摆放在门诊大厅显著位置,预约成功患者可以直接到诊区签到就诊;将挂号、收费窗口提前到每天6时30分开放;增加下午专家出诊比例,使上、下午门诊人数比例基本达到10.82。

首页12尾页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