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看病难问题趋凸显 待遇过低致医生流失严重
冯蕾 李慧 陈恒
http://news.qm120.com2011-11-24 14:54:28 来源:全民健康网
今年4月14日,《民生广角》版刊发的《儿科难,难在哪》的报道引起读者广泛关注。时隔半年多,当记者再次深入北京儿童医院,所看到的一幕幕令人担忧——“看病难”问题更趋严峻。
▲因为集中了北童医院、首都儿研所、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这里的“习惯性拥堵”让很多司机叫苦不迭,也成为“首都”变“首堵”的一个生动注脚。
▲大量外地病人和急难危重患儿需要长时间排队等待,而少数人却在所谓“贵族医院”享受着稀缺的公共医疗资源。在公共医疗服务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百姓普遍反映“看病难”的现实之下,这公平吗?
▲在一个儿童数量已占到人口总量的16.6%的国家,难道我们就真的不需要“儿科学专业”?在儿科医生后继乏人的困境之下,儿科学专业的取消何尝不是釜底抽薪?
11月16日晚7:30,天空飘起小雨,北京儿童医院西侧路已堵得水泄不通。
因为集中了北童医院、首都儿研所、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这里的“习惯性拥堵”让很多司机叫苦不迭,也成为“首都”变“首堵”的一个生动注脚。
“三个大型儿童医院集中在一起,不论是从医疗资源均衡分布,还是交通拥堵方面考虑,都是不合理的。不知规划部门当初是怎么考虑的?”一位车主的抱怨听上去不无道理。
季节的交替意味着又一个流感高发季的到来。为了应对患儿数量剧增,北京儿童医院的挂号厅移到露天大棚。寒风中,搂着孩子的大人们在挂号厅和门诊大楼间来回穿梭。
内科门诊室外人头攒动。“今天内科有20多个医生出诊,内科号已经叫到第2381号了。”主楼候诊大厅内科室分诊台的护士一边收发着病历册一边说。
考验极限:儿童看病难怎甚于成年人?
“输液的叫到1240号了。”护士一边帮患儿拔针头一边说,“晚上一般还得有500个病号。”输液室的景象十分“壮观”——不足一百五十平方米的两个输液室里,挤满了数以百计的患儿和家长,污浊的空气让很多人选择坐在输液室外的走道里,输液瓶就挂在走廊的护栏或是家长自己提着。
家住北京永定门附近的张老太告诉记者:“我们是下午两点来的,下午六点才输上液,现在才输完,用了六个小时。”
考验的不只是家长——
这里的一位内科医生说,半天就要接诊140多个患儿。这意味着在三个半小时内,医生和每个患儿的平均面诊时间还不到2分钟,以至于没时间喝水、上厕所。同时,在短短的两分钟里,必须准确地对症下药。“今天还算好些,”输液室的护士说,“去年这时候,每天输液的有2000多人。
哭闹声、叫号声、询问声混成一片。嘈杂、焦急、等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北京儿童医院。
记者在北京儿童医院采访时,五分钟的时间就有三个“号贩子”找上门。本来七元一个的副主任医师号竟然被叫到一百元一个。然而,周围也不乏买高价号的家长。
在挂号大厅排队的来自山东菏泽夫妇俩告诉记者,他们的小儿子两岁多,要挂骨科。
“我是第二次来这儿给孩子看病了,排明天的号今晚就得过来。要是不了解这儿的情况,你一星期也挂不上号。本来济南也有好医院,但我们做父母的都想到比较好的医院。我现在排队等晚上保安发小号。拿到小号就可以回去了,第二天拿小号过来按顺序挂号。”
孩子的母亲也说:“但也得早点过来,上次我就是凌晨两点过来的,晚上基本没可能睡觉的。你要五六点过来估计也够呛,因为有插队的。另外,本来就没几个号,经他们这些‘号贩子’一折腾,最后就更少了。这儿看病也贵,加上来回的车票也买不着,都是买的‘黄牛票’,看一趟病太不容易了。”
“目前,我国儿童‘看病难’的程度已经甚于成年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说,我国儿科医生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儿童群体的就医需求。深层次原因是儿科医生待遇低、风险大,进而造成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儿科医生的工作。待遇低原因是儿童不适宜进行ct等大型检查,用药剂量较小,这些直接造成儿科医院“盈利”低。风险大是因为幼儿科被称为“哑科”,诊断时很大程度上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
医生流失:多点执业就是去“贵族医院”?
晚上8:30,记者来到与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大楼相连的“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
这里与北京儿童医院的嘈杂有着天壤之别。
一进门诊大厅,便有引导员带领患者走向挂号台。一楼是医院的挂号登记处、咖啡厅、儿童用品店。住院病房配有电视、独立卫生间。内科护士站,摆放着患儿营养餐清单。当天的值班护士说,内科病房目前仍有空床。
在二楼内科诊室外,一位母亲说:“我们之前在北京儿童医院挂了下午号,当时护士告诉我们前面还有600多个号,至少得等四个小时。孩子都烧到40度,我们等不起。这里内科副主任医师的号是700元一个,虽然很贵但可以不用排队。”
在新世纪儿童医院外科住院部,吴女士说,她女儿三岁多,明天就要在这里做手术。她说,花短时间就能约到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做手术。不像在公立医院,这里人少,医生可以和她们做较长时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