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质量根基太不牢靠
崔 芳 孟庆普
http://news.qm120.com2012-08-16 13:31:43 来源:全民健康网
数年前,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纪赟发现,很多中国人竟然到新加坡买中国生产的中草药,即使售价要比中国贵30%以上。舍近求远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新加坡销售的药材质量好。
纪赟感慨,这就是软环境决定整体质量的典型例证。随着本报记者调查的深入,一些软环境问题浮出水面:中药在主产地质量失控,基础数据缺失,科研薄弱,相关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无法遏制劣质产品。
一本雾里看花的家底账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组长黄璐琦研究员,近期经常被要求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介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情况。
据黄璐琦介绍,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有3次。第一次是1960年到1962年,这次普查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次是1969年到1973年,主要成果是《全国中草药汇编》,是从少到多的过程;第三次是1983年到1987年,现在所说的全国药用植物资源有15146种等数据,都来自第三次资源普查。此后的25年,我国再未进行类似普查。而这25年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快速、生态环境变化最快的时期,也是整个中药资源状况变化较大的时期。
“接受媒体采访时,一被问到基础数据就很尴尬,因为没有最新、权威、可靠的数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委会副秘书长周洵表示,这是一项极为迫切、有意义的大工程,目前已完成相应的调研、普查方案编制工作,而且涉及水利、农林、国土资源、环保等多个部门,涵盖人才队伍建设、资源普查、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种苗繁育和种质资源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或许能回答药用植物资源有多少种,野生和人工种植、养殖的分别有多少等问题。但对于中药行业来说,一本清晰的家底账远非一次资源普查就能建立起来。对于植物保护来说,不同的中药材分别受哪些病虫害影响;每年不同中药材的种植规模、质量,分别用于饮片、成药的数量,实际出口量……一系列数据仍是雾里看花。
“不管是中药资源保护、规范种植,还是价格稳定、生产方向等,都需要全面、真实的基础数据为依据。”周洵表示。
一项科研不足的事业
除了基础数据,要保证中药质量,科研的强力支撑也必不可少。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君对此感触颇深。
“如果管理到位,技术、经验纯熟,是不是道地药材就比较好?这些药材如果换到其他地方种植,质量、疗效是否更好?到底什么样的药是好药?是不是有效成分高的就好?是越高越好吗?”陈君认为目前进行的很有限的科研,还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药材能不能用化肥?如何用?对中药质量、安全有何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科研工作,目前也很少。
在陈君看来,中药之所以需要加大科研投入,还在于其品种繁多、植保情况复杂。“人工种植药材有几百种,每种药材都有特定的病虫害,有的药材甚至受十几种病虫害侵袭。”陈君说,“我们必须拿出一批安全的‘武器’,来控制中药材病虫害。”陈君说的“武器”,包括有效、安全的生物、物理防控产品及替代农药的技术等,同时要加强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制定中药材绿色生产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向药农及种植大户进行病虫害防治相关知识的培训、普及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