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赞臣质量门刺痛消费者 国内乳企能否打翻身仗
http://news.qm120.com2009-09-23 09:45:21 来源:全民健康网
奶粉恢复状况不如液态奶
“国产乳制品的恢复情况虽然没有预期的好,但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液态奶生产企业,已经恢复了80%以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向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虽然三聚氰胺事件没有给整个乳品行业格局带来明显改变,但是品牌集中度略有上升。在事件爆发以前,蒙牛、伊利、光明前三大巨头的市场份额约占46%,目前,这一比例上升至50%,呈现出强者更强的态势。
今年7月,伊利宣布在天津建设华北地区年产4.5万吨的奶粉基地,这是自“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在国内的首次大规模扩张;光明乳业日前高调宣布重拳出击奶粉市场,将把奶粉作为支柱产业培育;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配方奶粉产品在全国13个省市全面上市;完达山则计划投资13亿兴建奶源基地和奶粉工厂。
“当前奶粉产值约占整个乳制品的半壁江山,企业要做大做强,就一定要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不能对这一市场坐视不管。”郭本恒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三鹿等问题奶粉留出的巨大市场空缺亟待填补,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其增长空间也相当可观。
但目前来看,国产奶粉的恢复情况却并不乐观。上海壹言商务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汤志庆表示,由于三聚氰胺主要是在奶粉和常温奶里查出的,所以整个乳品行业各个类别的恢复程度也不一样。其中,国产奶粉销量下降幅度最大,目前只恢复了50%,液态奶恢复了70%,酸奶相对来说受到的影响最小,恢复情况也较好,已达90%,而牛奶饮品则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即便在国产奶粉阵营内部,过去的一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三鹿位居奶粉市场首位,市场份额接近20%。随着三鹿的消亡,这块中低端市场逐渐被以伊利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抢占。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伊利在奶粉市场的份额达到10%~12%,圣元、雅士利、飞鹤、完达山等市场份额也都出现成倍增长的趋势。
奶粉库存积压加剧供需矛盾
除了格局的变化,对行业上游来说,蛋白质问题的冲击导致原料积压。
我国奶粉自去年10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许多乳企不再采购国内原料,导致国内原料奶粉大量积压,截至目前,全国奶粉库存已超过30万吨。
“尽管国家战略储备4万吨,但对于30万吨的库存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预计需要2~3年才能消化掉。”汤志庆表示。
目前世界排名前20的乳业品牌全部进入我国市场,并先后在中国建厂。同时,以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大量向我国出口奶粉。
据海关统计,今年1~4月我国出口乳制品1.4万吨,价值2994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63.7%和64.7%。进口乳制品19.3万吨,价值3.5亿美元,同比增长68%和7.8%。进口每吨平均价格1827美元,下降35.8%。前4个月乳制品累计净进口量高达17.9万吨。
“面对着国外乳制品的低价涌入,乳制品企业的库存积压问题有可能会日趋严重,原奶供需矛盾加剧,收购价格可能继续下滑,部分企业可能减少甚至暂停收奶,这将严重影响奶农利益。”海关总署警告称。
近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将鲜奶、奶粉和乳清纳入《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自8月1日起,对上述品种实行进口报告管理。该**的出台立即引起了行业的高度关注,业内普遍认为,有关部门或将抬高进口奶粉的门槛,以化解国产奶粉严重积压状况。而这对于高度依赖进口原料的洋奶粉品牌而言,将是一场不小的挑战。
外资操控定价权成最大隐患
然而,对国产奶粉企业真正的隐患,还不在这些突发事件的短期冲击,而是外资对定价权的日益操控。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乳企内部人士透露,三鹿破产后,中高端产品迎来了黄金扩张期,中国奶粉市场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其标志是:低端市场明显萎缩,中高端市场大幅扩容,外资品牌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并趁此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上调价格。目前售价130~200元的听装奶粉已成为市场主力。而二三线本土品牌纷纷加速追赶,竞争形势也更趋白热化。
尽管如此,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国产奶粉对进口奶粉的杀伤力仍然微乎其微,主要原因就在于国产奶粉只停留在中低端市场。而在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国产奶粉企业没有实力与洋奶粉抗衡,以至于中国奶粉市场的话语权、定价权几乎已完全掌握在了外资手里。
据广州海关数据显示,近期进口原奶粉到岸价格为每吨1.7万元左右,而去年进口原奶粉到岸价格为每吨4万元左右。也就是说,标榜使用进口原奶粉的洋奶粉在过去一年中原料成本大幅降低。可在此情况下,近期部分洋奶粉不但不降价,反而逆势上涨。如惠氏宣布将该品牌二段、三段、四段配方奶粉的出厂价统一上调7%,率先打响了今年以来进口奶粉涨价的“第一”。紧接着,雅培也宣布推出一款新配方幼儿成长奶粉,价格比老配方贵了10%,被指有变相提价之嫌。公开资料显示,从2006年7月份至今,洋奶粉已经先后6次上调价格,其中单次最高涨幅超过20%。
更令国产奶粉企业担忧的是,部分高端奶粉企业也正在向中端奶粉市场伸手,国产奶粉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日前,雅培在广州建立工厂,专门生产袋装奶粉,将目准了中端市场;多美滋旗下的中端品牌“多乐加”,其一阶段800克袋装奶粉售价在70元左右,比同类国产奶粉还低30元上下,其抢端市场的野心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