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关注 >> 正文

“全民输液”利益催生中国怪胎 医生收入一半靠药

http://news.qm120.com2011-01-26 11:26:59 来源:全民健康网

  小胶囊做成大输液 6000药企无序竞争

  低廉成本和巨大利润,这种难以抵挡的诱惑使几乎所有药企一拥而上,纷纷投产抗生素。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6000多家药企中绝大部分都生产抗生素,而国内企业生产经营的抗生素大多是重复生产的“仿制药”,如“阿莫西林”,国内的生产企业就几百家,“先锋”的生产企业也有200多家。这直接导致药品流通渠道混乱和竞争无序。这种竞争无疑加剧了愈演愈烈的回扣风,甚至还出现了更恶劣的情况,某些用于大输液的抗生素造成大量的不良病例,例如“欣弗”事件,输液导致了死亡率很高的假膜性肠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介绍说,现在的情况是药厂与医院之间互相影响,互成因果。医院来一个病人,医生就给他输抗生素,药厂有销路,管他安全不安全,就上马生产。

  “本来生产一个片剂或一个小胶囊就够了,现在非要把它做成注射剂,做成注射剂还不够,还要把它做成静脉输液,在这方面,‘欣弗’是最典型的,口服的克林霉素有,肌肉注射的克林霉素有,供静脉注射的克林霉素也有,还有直接静脉注射的大输液。结果出现事故的就是这种大输液,它的生产条件、使用条件、使用对象,其要求都比前几种要高很多。如果不是过多追求经济利益,就不会去把克林霉素做成这种直接静脉输液的大输液。分的品种越多,附加值就越大。”

  虽然专家一直在呼吁,尽量不要生产抗菌药的输液型制剂,但还是有很多企业在利润诱惑下继续生产。据了解,我国现有大输液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100亿瓶,而市场需求约为40亿瓶,供是需的2.5倍,竞争已呈白热化。

  就这样,从医院到医生,到医药代表、药商和药厂,一个吊瓶的利益被层层瓜分,吊瓶于是越来越多,最后医院里随处可见触目惊心的“吊瓶森林”,人们也被不断强化着一个伪科学概念——只有输抗生素才能治好病。它导致的后果是,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张鹏)

  不敢不输液?

  “吊瓶大国”,最近,我们又多了这么一个新称谓。2009年,全国人均输液8瓶的数字令人震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输液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泛滥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和其他医改措施来改善。

  我们为什么爱输液?虽然每一次把针头扎进血管的情况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从人们形形答案中,新闻观点读出了一个“怕”字:我们不敢不输液。

  上午十点半,首都儿研所的输液室里已经座无虚席,没位子的小病号们不得不转战到了候诊室,有的家长还带来了自制的简易挂钩。喜羊羊玩偶、小汽车模型……为了让小家伙老老实实输完液,不少家长带来了玩具。从望京赶来的刘女士正抱着两岁的小宝宝往外走,孩子爸爸举着吊瓶暂时充当人肉支架,因为怕孩子们挤在一起交叉感染,刘女士决定带宝宝到自家的车里输液,这已经是一个月里第二次来输液了。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