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关注 >> 正文

家庭医生引导居民首诊“下沉”社区

王彤 陈德芝

http://news.qm120.com2011-03-24 09:52:07 来源:全民健康网

  要做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

  面对困难群体不断增长的救助需求,无法承担高额医疗费用而因病致贫,长宁区卫生、民政、医保、财政等部门开展合作,将医保、救助、慈善**衔接形成“四医联动”。同时,以“四医联动”对象为切入口,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患者可享受减免医疗费用等优惠措施,家庭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予以全科诊疗、家庭病床、住院治疗及区域定点医疗机构转诊。据长宁区卫生局负责人介绍,以往对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就医负担救助范围较窄,大部分**只涵盖低保、低收入群体,没有涉及因病致贫等**边缘群体;只针对重病、慢性病患者实施救助,缺乏对其他疾病的救助;市级医疗救助只救助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不能救助门急诊费用。而困难群体如果能与家庭医生签约,可以省下90%~95%的医疗费用。

  46岁的翁青是长宁区仙霞街道的低保人员,患肾脏疾病多年。由于没有医保,他2009年全年医药费为1500元左右,均由自己承担,家庭负担非常重。而现在依托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由家庭医生根据他的具体情况预约至相应门诊就诊,或根据病情定向转诊至上级医院,救助**一步到位。2010年4月至今,翁青在定向转诊医院就医4次,医保支付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360元。按照“四医联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自付部分减免95%、定向转诊自付部分减免90%的**,他个人在付费窗口结算时只需支付36元。由此可以看出,家庭医生是该区卫生服务的核心角色,力争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

  向完全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转变需制度保障

  目前,上海市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科医生团队的普及也为家庭医生制服务奠定了工作基础,但是,一些现实障碍仍然不能回避。上海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余澐指出,全科医生数量和质量是制约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推进的主要瓶颈;居民健康档案尚未实现动态管理和区域互联,为家庭医生开展全过程健康管理带来难度;医疗保险支付**有待进一步调整,以促进家庭医生居住地管理的完善;由于全科医生目前工作量较大,让他们接受家庭医生这一崭新的服务模式还需要一些时间。

  根据国内外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经验,从经费运行方式上来看,家庭医生制服务可以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种。完全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同时管理居民健康和卫生经费,按人头支付卫生经费,实行社区首诊制;不完全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只管理居民健康不管理卫生经费。无论是从提高家庭医生降低医疗费用和加强预防保健服务的积极性,还是从健康管理的有效性来说,完全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都优于非完全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从服务对象上来看,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群相对全人群覆盖面较小,在掌握服务对象信息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成本较低。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群提供优惠的家庭医生全程服务,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居民就诊“下沉”社区。

  现阶段上海市的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主要采取“非完全型社区服务利用人群模式”,通过签约服务、预约服务、健康咨询和双向转诊,实现比既往全科医学团队更为连续、全面的健康管理。随着医疗保障制度和卫生经费支付制度的改革,以及全科医学队伍的不断壮大,家庭医生制服务才能逐步向完全型全人群服务模式转变。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