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统筹安排防止器官浪费
http://news.qm120.com2009-09-25 09:56:49 来源:全民健康网
上月末,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会议在沪举行,上海、天津、辽宁、浙江、山东、广东、江西、厦门、南京、武汉10个省市试点启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
会上传出信息,我国到去年累计完成86800例肾移植、14643例肝移植。国际常见的器官移植手术,我国几乎都能做,但器官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每年约100万人需肾移植,约30万人需肝移植,仅1%左右的人获移植。
1982年,上海市红十字会率先在全国开展遗体捐献工作,并于2001年3月1日施行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器官捐献工作也只刚开了一扇窗;更准确地说,窗户才开一条缝。
遗体捐**是太少,还是需求者过多?
遗体捐献了,去哪里祭奠亲人
“爸爸妈妈,我带来了你们最爱喝的热咖啡,不久后会来陪你们,让我们共同关注这支奉献队伍的发展。”70岁的李豪一字一顿地敲击键盘。
他是福寿园遗体捐献网站的常客,几年前为已故双亲创建网上纪念馆。浓浓相思,化作句句问候,铺满便捷的网络祭奠平台。
李豪有三重身份:,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队副队长;登记者,1991年登记捐献遗体;遗体捐献实现者的家属。1983年,他的父母在金婚日办妥手续,成为上海首批遗体捐**。1992年、1993年,二老先后,实现愿望。随后,李豪和妹妹李华也加入了“这支奉献队伍”。
起初,他有困扰――遗体捐献后,去哪里祭奠?“想转变观念,先要解决这只拦路虎。”李豪很感谢市红十字会和福寿园,帮自己做了回答。
2002年3月,市红十字会在福寿园建立遗体捐**纪念碑;一年后,遗体捐**纪念馆在碑旁开馆;2006年3月,市红十字会再次与福寿园合作,推出遗体捐献纪念网站,以方便捐**家属上网祭扫,寄托哀思。
近几年,“奉献队伍”逐渐壮大。从市红十字会网站提供的数字可见一斑:截至去年底,本市共4711人捐献遗体,约占登记总数(22986人)的20%。
捐遗体和捐器官是两码事
祭奠场所找到了,麻烦事却没断。
“起初我认为,捐遗体自然包括捐器官。”李豪很快发现,这个“毋庸置疑”的想法,与事实不符。
据报道:我国每年约150万人需移植肝肾等大器官,从2003年到今年5月,中国内地仅130位公民逝世后捐献大器官。
李豪希望,身上有价值的器官,被充分利用。但看到“6年130人”的“惊人”数字,不免倒吸一口凉气。
上海已有近5000人捐遗体;放眼全国,每年却只有约20人捐大器官。“因为在我国,捐器官和捐遗体是两码事。”李豪解释,两者的接收单位、申请程序都不同。“医学院接收遗体,用于医学教学、科研;医院接收器官,用于救死扶伤。”
各器官中,角膜捐**最多,截至去年,本市共47人捐献角膜,约占登记总数(3954人)的1%。和捐献遗体的4711人和20%,没法比。
登记时,捐遗体和捐角膜要分开申请,各走一遍程序,李豪当年就“吃过一回药”。“我一直以为,捐遗体肯定包括捐角膜,没想到要另外申请。”他登记遗体捐献10年后,才发现角膜没登记,赶紧补上。
捐角膜能补登,其他器官呢?“我年纪大了,有些器官老化,不能捐,像血液、皮肤和角膜,应该还能派用场。”李豪怀揣美好愿望,却申请无门,找不到合适的捐献机构。“由此造成多少器官浪费,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