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 正文

中国应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统筹安排防止器官浪费

http://news.qm120.com2009-09-25 09:56:49 来源:全民健康网

  假如戴安娜王妃在中国……

  1997年8月31日,英国王妃戴安娜遭遇车祸,弥留时决定捐献器官。经过迅速匹配,她的肺、肝、肾、胰、角膜和部分皮肤成功移植给法国、芬兰、比利时等国的8名病人。

  听到这个消息,李豪深受触动。“假如戴安娜在中国,想实现器官移植,很难。”

  我国捐**死亡后,家人需提供医院死亡证明和公安机关殡葬证明,才能完成捐献。死者户籍所在地离医院较远时,办手续通常就得耗费不止一天。“如遗体仅用于教学和科研,这点时间还等得起;而一旦涉及器官移植,容易耽误最佳时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夏强介绍,做器官移植,必须争分夺秒。以肝移植为例,一般分两种情况:

  热缺血。从器官停止血供,迅速降温到4℃,到移植后重新开放血供,有效时间是5-15分钟。心脏停跳5分钟后,如没有复苏迹象,应及时取器官,才能保证移植有效。

  冷缺血。心脏停跳后,在肝脏周围敷上冰,放入4℃保存液,到移植后重新开放血供,理论有效时间可达24小时,实际上一般最多10小时。

  “按此要求,我国目前的遗体捐献,只能用于医学解剖,无法利用器官。”夏强说。

  在李豪看来,戴安娜实现愿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完善的欧洲器官捐献库。“我当年报名后没做体检,接收单位不知道捐**的器官信息。尽管我国器官移植需求多,但由于缺乏全国联网的数据库,很难及时找到匹配的供者。”

  李豪建议,简化手续,申请与社区基层结合;登记后长期捐**,从而提高器官利用率。

  心有余而力不足

  11年前,李豪居住的学前街152弄,因19人登记遗体捐献被评为科普特色里弄,并入选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一条小弄堂,比有些区全区登记人数还多。”

  以李豪兄妹为代表的多位老人,言传身教,带动一批邻居。李豪却说,这只是“滚雪球式的小作坊发展”。起初有点效果,但很快遭遇瓶颈,老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

  李豪年过七旬,硬朗、矍铄,任遗体捐献志愿队副队长多年。说起,他感慨颇多。

  老朋友方敬东,比李豪小10岁,早年登记遗体捐献,1998年开通上海市唯一一条遗体捐献家庭咨询热线。近年来疾病缠身,两年前患肺气肿,几乎失声,热线被迫中断。

  70多岁的李瑞玫,多年服务虹口区。想捐献但不了解程序的,或家人不支持的,都找她帮忙,办登记手续、做亲属工作。几年来,她帮助30多人,步履日渐蹒跚。

  在徐汇、卢湾、浦东等地,有多支队伍,主力军都是老人。全市最早诞生的“徐汇区遗体捐献之家”今年5岁,设在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二、四,有接听热线电话。但记者从8月底开始,尝试拨打多次,始终无人接听。徐汇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普遍年老,考虑到健康原因,夏天一般在家避暑。

  市红十字会下属多支志愿队,分头宣传献血、捐造血干细胞、捐遗体等事业。“我们这支分队,平均年龄‘遥遥领先’,服务力量最薄弱。”李豪无奈地说,平时不定期活动,经常聚聚,相互取暖。“年龄偏大,宣传效果不够好。”

  盼资源共享,防器官浪费

  李豪期待更多年轻人参与,“我们都老了,这项事业需要新鲜血液。中国的器官资源这么丰富,如果好好发展,将延续许多生命。”

  他期待专门的遗体和器官捐献中心早日建立,统筹安排,资源共享。“我听说,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部编制有限,既要管献血、捐造血干细胞、捐角膜、捐遗体,又要负责日常的志愿服务工作。”李豪说,“如果遗体捐献数量突飞猛进,管理部门很难保持正常运作,的力量也远远不够。”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