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 正文

呼唤白求恩,让职业理想永远绽放

http://news.qm120.com2009-11-20 10:31:36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社会万象

  当然,能够代表白求恩精神的,绝不仅限于这些著名的医学大家。北京协和医院的日门诊量平均为7000~8000人次。许多医生从早晨走进诊室,一口气要坚持到下午两三点,中间连喝水、吃饭、上厕所都顾不上。一位年轻的住院医师说:“到协和三四年了,我至今都没有办公交卡,因为实在没有什么机会外出。”我们一个皮肤科医生,别的孩子都看图画书,而他的孩子3岁就在看各种皮肤图谱。一项调查显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排在第一位的是经过千辛万苦将肿瘤切除的医生。可见医生是多么荣耀的职业。还有一位年轻医生告诉我:“从事医疗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但看到病人送来的一面面锦旗,此前的辛苦我都忘了。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更看重这种良心上的享受。”

  尽管当前医生所处的执业环境仍不理想,医生的付出与回报也不相符,但我们还是要努力站在病人的角度,时刻自省,时刻审视我们的技术、管理、服务与流程。白求恩精神告诉我们,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当做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要把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当做我们的首要职责。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病人,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必将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承认!

  学习白求恩精神,难就难在“极端”二字

  方 圻(内科著名教授):

  每次阅读《纪念白求恩》,我都要对照白求恩同志的一言一行来考量自己的工作,每次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学习白求恩精神难就难在“极端”二字。

  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医生往往把警惕性提得很高,生怕有一些轻微的瑕疵被病人抓住。这使得有些医生不敢大胆地对病人负起责任来,比如对难度较大或危险性较高的手术采取回避的态度。这种患得患失的思想,是对病人不负责任的表现,起码不是极端负责任的态度。来协和医院就诊的病人,多数都是携家带口远道而来。为了挂一个号,他们起早贪黑,甚至彻夜不眠。病人来我们这里就诊求医,是对医院和医生的无限信任,全体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对病人报以认真、热情的态度。

  无论如何,我坚信绝大多数病人是信任我们的,无理取闹的是极少数,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时刻警惕病人来找茬,我觉得不必这样。我也坚信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是热爱医疗工作的,并每天都在尽力做到比较好。我曾被授予白求恩奖章,但我很惭愧,自己在工作上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我愿意与大家共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罗慰慈(呼吸科著名教授) :

  上世纪30年代末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直到现在,年纪大一点的同志想起那时的苦难也许都会忍不住流泪。而当时白求恩在加拿大已经是很有名的医生。他能放弃舒适的生活,冒着炮火来到华北战区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最后牺牲在战场上,真的是不容易!我们怎么学可能都学不好。每天出门诊时,我都会扪心自问:我能不能把自己放在病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个病人诊断了,接下来该怎么处理?我们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病人想要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疾病本身的问题,有时还包含着社会、经济、家庭等问题因素。即便如此,和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相比,我自觉还差得很远。

  重拾信仰,让医患关系回归单纯而美好

  邱贵兴(外科学系主任):

  《纪念白求恩》我们以前学了很多,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今天的环境下学习白求恩。我们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医生没有多少钱,老百姓看病也不要花钱。走几十里山路给人看病很辛苦,但是我们心里不觉得辛苦,为什么呢?因为病人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好。给病人做完手术,替他们驱除了病痛,他们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就把家里仅有的大红枣塞到你手心里,笑呵呵地看着你吃。就算病人最终没有治好,他们也不怪你。

  然而,现在的环境不一样了。医生防着病人,病人防着医生。这样的医患关系怎能不让人心痛?这其中有经济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所以说,这时候我们更应该反思:怎么在当前环境下学习白求恩精神?怎么才能真正做到对患者满腔热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崔丽英(神经科主任):

  我是1981年来到协和实习的。我觉得我们协和医院的前辈、带我实习的老师个个都像白求恩,对工作非常负责。在这里,每天老师教给我们的就是学习、工作,活动范围就是病房、宿舍,没有其他想法。我觉得自己来这里就是为病人服务的。

  如今,时代发生了变化,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做好医疗工作,还要承担很重的科研任务。“医患关系”这个词儿我不知是何时冒出来的,令我困惑的是,医患怎么就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现在社会上都在谈医患关系,病人对医生有许多不理解。比如,人们常把医生比喻为天使,想象成军人和战士。这样,病人就会觉得到了中午医生可以不吃饭,因为医生是天使,不会饿。其实医生也只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媒体对医疗界多做一些正面宣传,客观公正地报道医护人员的付出。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