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 正文

云南大理男同性恋酒吧事件续:男同大多在农村

http://news.qm120.com2009-12-21 09:55:09 来源:全民健康网

  促使张建波作出捐献决定的,是他带儿子参加一个艾滋病儿童活动时受到的触动。一个面容悲戚的小女孩,她的父母因感染艾滋病双亡,其中父亲在她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张建波在抱她的时候她也没什么反应,直到活动快结束时他把一个玩具递给女孩,女孩突然喊了他一声“爸爸”。女孩的奶奶哭着说,因为亲戚都嫌弃她,她从来没有得到过拥抱。张建波当即表示,假如奶奶去世,其他亲属不愿意收养她,他也会把女孩抚养。

  ■消除歧视仍任重道远

  但防治艾滋病这条道路对于张建波来说依然坎坷,这次遭遇的风波即是明证。“普通人很难把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病人理性区别开来,连一些医务工作者也对这个群体带有道德上的偏见。其实,传播的不是病毒,是歧视。”

  他狭小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政协委员朋友写给他的隶书:“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也许,这正是对他以及在一线从事防艾工作的医务人员心态的真实写照。

  新闻背景

  大理酒吧风波始末

  2009年6月,在大理市防治艾滋病工作会上,张建波提出“开设一间以为主体顾客的酒吧”的构想,计划通过这一平台吸引、覆盖、干预更多的目标人群。方案上报大理市政府后获得同意,大理市艾滋病健康促进会于是从卫生局下拨的12万防艾经费里拿出6万元用于酒吧的建设,加上马丁基金会、全球基金提供的经费支持,由们选址、装修、设计并进行了试营业,准备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正式开业。

  11月29日,北京一家报纸率先披露了这一消息。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和400余家网站的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褒贬不一的强烈反响。张建波当天就接到了国内上百家媒体联系采访的电话,不少记者直接赶赴大理进行实地采访。

  11月30日,先期到达的记者报道了更多关于该酒吧的信息,包括具体方位和内部照片。面对突如其来的密集关注,担心隐私曝光的骨干经过商议决定撤离。酒吧事实上已经无法如期开业。

  12月1日,关于酒吧“流产”、“关闭”、“夭折”等消息掀起了新一轮舆论,当地媒体突然曝出的“张建波医生被‘相关部门’带走限制其接触媒体”一说,更让这种关注达到顶峰。当日,政府部门澄清这是谣传,并表态将继续支持利用酒吧开展防艾工作。

  新闻内存

  官员眼中的同性

  与艾滋病

  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同性,它所引起的艾滋病传播已经占到传播总数的32%。

  ——卫生部部长

  

  2008年有关部门在中国61个城市对群体进行了调查,发现平均有4.8%的者患有艾滋病,其中最高的一个城市高达18%。由于中国的者大多处于地下状态,这个数据可能还比较保守。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副局长

  郝阳

  2009年1月至10月云南省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10271例,其中艾滋病病人2509例,死亡1432例。其中,1月至9月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经性途径传播感染率达64.5%,男性人群艾滋病感染者上升较快。

  ——云南省卫生厅

  副厅长

  徐和平

  对话

  防艾十年

  一路坎坷

  北青报:在最早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想到今天这个局面了吗?

  张建波:始料未及。我们原以为媒体报道后会很快过去的,只要让内部人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就够了。没想到太轰动,报道一出,谁还敢再来呢?

  北青报:你认为政府注资背景是引发风波的核心因素吗?

  张建波:我不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但政府没有直接出资办酒吧,注资也与这个(承认甚至鼓励)风马牛不相及。

  北青报:那你认为社会大众对于亚文化和边缘人群的接受程度是外因吗?

  张建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声音是很正常的。一个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是能容纳任何人群的,当然是在不触动法律的前提下。至于道德,每个人标准意识不一样,就像有人爱喝茶有人爱喝咖啡。可以不喜欢,但能相互包容。

  北青报:对于这次舆论风暴,有什么想表达的?

  张建波:媒体是双刃剑。我不大能接受的是,一些媒体还是带着猎奇窥视的心态,有的甚至要求我在酒吧内接受采访。大众当然有知道真相的权利,但需要权衡这么做是否会干涉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个人的隐私,比如并不需要告诉大家这个酒吧具体在哪里。

  北青报:该怎么认识这个群体?

  张建波:这个群体自有人类以来就客观存在,并且这是一个高危群体,在没有办法阻止他们的情况下,只能使这些行为更安全些。

  北青报:与防艾是什么关系?

  张建波:对于一名临床医生来讲,不光要对疾病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找到原因进行预防。导致艾滋病传播的同性,绝大多数来自性恋者之间。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浮出水面,再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适时干预——发放安全套、心理咨询、心理排遣等,告诉他们的危险在哪里?该怎样做才能将危险降到最低。

  北青报:不担心误会是鼓励吗?

  张建波:当初我们推进在宾馆等服务场所摆放安全套,也曾遭到误解,但显然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艾滋病危害而非鼓励。只有以更开放更科学的态度看待新生事物,才不会得出偏狭的判断。

  北青报:什么东西让你长期坚持在艾滋病这个领域做科研和防治工作?

  张建波:艾滋病是皮肤病性病的一种,这首先是我的专业,是职责所在。我滋病的防治到今天快10年了,感觉的确不容易,一路蛮坎坷的,经历了各级政府领导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支持的转变。而像我一样的临床工作者,经常接触到病人,他们的痛苦和无助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我想任何一个人有血性、有人性,都会为他们做点什么。

  北青报:经常接触艾滋病患者并听他们讲述自己悲苦的遭遇,怎么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张建波:最难受的时候就是接纳他们的倾诉,比较好的调整方法则是他们疾病的治愈。看到他们在自己的帮助下逐渐康复,走上新生活,那种成就感会让痛苦的情绪随之衰减。尽管病去如抽丝,过程很缓慢,但与病人的感受是同步进行的。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成为大医。

首页1234尾页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