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总局高考加分背后 权力金钱对教育的渗透
http://news.qm120.com2010-08-13 10:16:13 来源:全民健康网
但相比另外一些省份在公示名单上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上述问题只能算是小问题。有些省级招办在公示名单时没有做汇总,使得查询统计非常不便;还有的省级招办并未按照《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要求,将“公示的信息保留至当年年底”,相关名单已经不能在其网站上找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并未在“对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理”一项中规定相关公示义务主体若未履行义务会承担何种责任,因此,即便招办、高校或中学没能将高考加分信息“晒”出来,也很难追究他们的责任。虽然这样的规定目前只是“软约束”,但对教育公平抱有信念的人来说,高考加分强制公示元年应该成为“阳光高考”的又一个起点。
近年来高考加分丑闻一览
2002年7月,据《河北日报》报道,河北省沧州市纪委、监察局对沧州市计生系统在办理农村独生子女高考优惠加分中弄虚作假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经查,全市352名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加分中,竟有38名考生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2004年6月24日,《南方周末》题为《西安“批量制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报道称,当年全市616名申请二级运动员加分的考生中,只有196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二级运动员。
2005年10月29日《新闻晚报》曝光了北京市车模比赛挂钩高考加分,者可获20分高考加分。由于车模制作过程不受监控,引发高考加分制度存废之争。
2006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题为《上千“体育竞赛优胜者”竟是水货?》的报道,曝出了湖南省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3000余名报名参加复审测试的考生1000余人缺考,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达标。
2009年5月15日,《中国青年报》独家报道了浙江高考加分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的现象,推动了浙江高考加分政策在今年作出重大调整。
2009年,全国多家媒体报道了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其中涉及15名官员子女。
2010年1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在厦门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群体事件,排名前100名的选手中约30人被取消成绩和名次。据查,相当一部分者是中学生,为的是通过比赛成绩晋级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从而得到高考加分。
2010年4月3日,据南方网报道,四川省中学生游泳锦标赛频频打破女子50米蛙泳的亚运会纪录,比赛成绩遭到质疑,比赛成绩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可能存在“卖奖”的内幕。
2010年6月15日,《都市快报》报道了台州一中有4个考生获20分高考加分,他们的家长都是当地官员。4人获得加分的理由是,曾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过奖。记者调查发现,台州一中的毕业生表示,他们上学期间并不知道有这个科技创新小组。
2010年6月3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高考状元都是“武林高手”?》,报道了湖南省娄底市几个重点中学武术加分的内幕及相关利益链条。
2010年7月15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浙江高考“三模三电”舞弊事件,考生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连足球队候补队员高考都加20分。
2010年7月27日,《中国青年报》题为《高考加分驱动机器人比赛功利化》的报道披露,有些省的参赛选手,获得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二等奖是为了高考中获得10分加分,获得一等奖可直接保送上大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难免蒙上功利色彩。
实习生 程枝文 周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