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癌症:公共政策酝酿突破
http://news.qm120.com2009-08-10 09:49:51 来源:全民健康网
“有了中央的支持,大家工作也更有劲头了。”普查队的赵医生告诉记者,现在普查小分队队伍已经壮大到13人,每周专职工作6天。医院外科和消化内科保留足够床位按时为患者进行治疗。近3年普查队跑了20个村,“查一个人就要清清楚楚地查,有毛病治,没毛病预防。”
2006年肥城市承担的筛查任务是1000例,全年实际共完成1342例内镜筛查,共发现34例早期癌。2008年医院又“超额”完成2000例的筛查任务,全年共完成3400余例内镜筛查。在2008年上半年完成的1744例内镜筛查中,发现41位早期癌患者,包括21位原位癌、16位黏膜内癌和4位浸润癌患者。他们及时接受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这名医生还告诉记者,由于没有经验,起初早诊率几乎为零,“查了三个月也没啥结果。”200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贵齐教授手把手教会大家食管癌碘染色技术。从那以后,普查率、早诊率成倍增加。到现在已经完成两万多例普查,癌症检出率接近2%。
在肥城,除了防癌筛查费用由政府买单外,筛查出的癌症患者的医疗费用也由新农合和医院进行补贴,个人只需支付20%的医疗费。癌前期每例约需治疗费用2500元,个人支付500元;早期癌和原位癌每例约需费用3000元,个人只需支付600元。医院给社保部门算了一笔账,晚期癌症患者治疗费用要3万元,早期患者只花这笔费用的1/10就够了。更重要的是,早期食管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则只有20%。把钱花在早治上很合算。
“早诊早治对群众、医院、新农合、国家都有好处。”纪鹏说,除了食管癌筛查,去年医院完成了1万多例乳腺癌筛查,今年又即将启动子宫颈癌筛查。“早诊早治项目的开展,既锻炼了队伍,又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医院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群防群治”为早诊早治蹚了路
“早诊早治项目掀起了肿瘤防治的第二次。”和肿瘤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肿瘤医院院长连士勇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群防群治是肿瘤防治的首次期。8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转型,防治工作走入低谷,有领导说不要提食管癌,老提癌症,林州的罐头都卖不出去。现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开展使肿瘤防治工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现在早诊早治项目的实施是建立在几代人几十年工作的基础上的。”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董志伟介绍说,癌症早期发现的意义早已为人所知,我国癌症的早期发现工作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癌症高发现场研究,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口号是“一滴血一滴尿,早期发现癌症”。当然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相当一部分检测方法被证明是无效的。但也有一些杰出的工作,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林州食管癌的综合防治工作初见成效,当地群众防癌治癌的健康意识普遍提高,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在高发现场形成的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目前正在更大的范围进行验证。
——启东现场,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病毒病因和遗传病因方面的研究成为肝癌防治研究的一个里程碑。针对肝癌可疑病因,采取了防治肝炎、管粮防霉、改良饮水和适量补硒等综合性预防措施。近年肝癌发病率无明显升高,在年轻人群中有下降趋势。手术切除是肝癌尤其是小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治后生存10年以上的肝癌患者140多位,20年以上23位,最长的已生存28年之久。
——广西梧州及苍梧开展鼻咽癌的防治研究,以EB抗体血清学方法开展鼻咽癌筛查。通过血清学研究及大数量人群长期随访,明确了EB病毒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研究还在环境中发现了众多促癌因素,为鼻咽癌的防治及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了科学基础。
——江西靖安在高危妇女中,连续进行了6轮子宫颈癌筛查及早诊早治,使该病的死亡率由44.7/10万下降至6.9/10万,下降了84.6%,为该地区子宫颈癌的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靖安县建有宫颈癌防治所,至今仍在疾病控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云南宣威现场,当地通过“改灶”控制肺癌,针对当地主要为灶坑燃煤室内污染的致病原因,广泛发动群众“改炉改灶”(烟囱排烟)。20年后,局面大有改观,室内污染水平下降2/3,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大幅下降。以55岁~59岁肺癌高发年龄组为例,死亡率由2000/10万以上下降为500/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