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缺陷使输血存致病风险 自体输血更安全
http://news.qm120.com2010-05-04 13:53:35 来源:全民健康网
——应对措施——
自体输血 安全系数更高
那有什么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输血方式呢?
“那就要说到自体输血了。”刘志国说。
自体输血是指预先储存病人自己的血液,需要时便输入自身血液。常用的自身输血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回收式自体输血。常采用自体输血装置,抗凝和过滤后再回输给病人。可分为外伤时回收式自体输血、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和术后回收式自体输血;第二种是稀释式自体输血。临手术前自体采血,用血浆增量剂去交换失血,因而病人的血容量保持不变,而血液处于稀释状态。所采取的血,可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补给。适量的血液稀释不会影响组织供氧和血凝机制,而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第三种是保存式自体输血,也叫预存式自体库血。选择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病人,于手术前若干日内,定期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病人。
自体输血不仅可以避免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还不会发生血型不合、过敏等输血反应,而且节约库血用量。
医患互动 保证临床科学用血
刘志国说,必须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到临床合理用血。包括合理输血、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医务工作者要认识到临床合理输血的重要性,就是要做到只给真正需要输血的患者输血,避免输人情血、保险血。要真正做到合理输血,重要的一点是医务工作者要充分理解本专业范围内的输血适应症,要知道哪些情况应该输血,哪些情况不需要输血。
输血达到有效剂量才能起作用,反之当输血量不够时,患者不会获得预期的输血疗效,但却要冒输血传播病毒和引起其他输血反应的风险,所以医务人员要确定输血量。
另外,医务工作者应意识到输血的数量与种类,取决于血液成分作用与寿命,取决于病人病情的需要,因此能输成分血不输全血,能输一种成分血的不输多种成分血,并要求认真填写一书四单及输血前检测的规定。
而对于普通民众的要求,刘主任介绍说,国家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献血过程必须是自愿和不求报酬的。普通民众应认识献血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献血是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但输血同样存在传播传染病的危险,因此应了解自己是否具有危险行为及危险行为对自己和受血者健康可能存在危害,应主动退出献血或延期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