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洋身份”欧盟陷困局
王希怡
http://news.qm120.com2010-12-13 11:06:56 来源:全民健康网
西方人难懂中药原理
同仁堂欧美市场受限
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其进军海外的历程,可谓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今年7月,同仁堂在香港上市前夕,同仁堂副董事长、总经理梅群表示:“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是扩大在欧美的市场份额。”
迄今为止,同仁堂已经进军1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分店38家,产品每年向40多个国家出口。在今年上半年,同仁堂出口药品总值为17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75%。
进军海外市场并非同仁堂一贯的目标,直至2000年,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脱离母公司,专门负责进军海外市场。在过去十年,同仁堂一直积极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紧密合作,希望借后者广泛的药店网络,向西方国家推广中药。
不过,到目前为止,同仁堂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在亚洲之外的地区,文化壁垒的影响开始显现,很少西方民众能够理解中药的复杂原理。以同仁堂销量比较好的安宫牛黄丸为例,该药内含牛黄、珍珠粉和麝香等“奇异”的成分,很难说服欧美消费者服用这种药物。
四川著名中医学家刘正才认为,中药进军海外市场非常困难,因为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医原理,而要通过英语解释这些原理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外,复杂的现代医药质量和安全标准也是另一个障碍。“如果你用西方的标准去衡量中药,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刘正才说。很多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带有很多重金属成分。
目前,同仁堂已经与孔子学院签署合作协议,由孔子学院举办用英语教学的中医课程,作为中国文化推广的一部分。
谈及未来发展计划,梅群向中国媒体透露,同仁堂计划把海外分店开到100家。梅群表示,用西方技术可以把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提炼出来,可以制成药丸或者药片,使得患者无需再服用传统的中药汤。比起煎熬中药汤,药丸和药剂更符合西方人的服药习惯,也更方便携带。
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同仁堂女发言人称:“如果你用西方标准检测中药,等于走进死胡同。我不可能写下我们药物的每一项成分的分子配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