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克多巴胺:最安全的瘦肉精替代品?
http://news.qm120.com2009-04-27 17:39:44 来源:全民健康网
让养殖户放开胆量使用莱克多巴胺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监管环节的缺失,尽管农业部明文规定将莱克多巴胺列为检测内容,但记者了解到,目前检测机构的主要检测项目为盐酸克伦特罗,而对莱克多巴胺却鲜有检测。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另外一个更为可怕的内幕:为了躲避检测,一些科研院校的专家还研发了掩蔽剂,将之应用于莱克多巴胺。
研究:持之以恒
上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学术界开始研究莱克多巴胺,至今余热未消。其中,最热的属合成技术创新。
1997年,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陈代谟等人发明新型合成方法;2000年,香港理工大学陈新滋等改进了合成方法;2004年,中山大学一批科研人员再度发明新型合成方法。而到2006年,山东大学研究员王明刚还指导硕士生万刚做了莱克多巴胺合成研究,并有硕士论文问世……
记者找到了中山大学药学院发明新合成方法的专家,他愿意谈谈,但要求匿名。他介绍,当年之所以研究这个东西,就是因为看到FDA允许使用,以为国内很快就能够放开,有很广泛的推广价值。“当时是作为一种技术储备来搞的。”针对于网上传说他拿到了专利批文,他透露,已经公示了,但最终批号未下来,“目前来看莱克多巴胺是无法解禁了”。
2002年7月,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的丁焕中等研究专家发表《营养重分配剂莱克多巴胺的药理作用和应用》一文,文中提到:“虽然盐酸莱克多巴胺能否在中国批准生产和使用仍需大量试验验证和相当一段时间,但同盐酸克伦特罗相比莱克多巴胺选择性地作用于β2受体,无毒副作用,且在动物体内代谢迅速,无需休药期,而克伦特罗已在全世界范围内禁止作为促生长和营养重分配剂用于食品动物,故作为促生长和营养重分配剂,莱克多巴胺在养猪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月19日,记者就此咨询丁焕中教授,他的观点与当年似已有较大差异。他说自己从未研究莱克多巴胺这个东西,当年也仅仅是把国外的研究进展介绍进来。他认为,应该谨慎地对待莱克多巴胺,“国外允许用,不代表我们就能用。当年的数据都是国外公司做的,很可能出于它的利益考虑。农业部近一两年内会重新做实验,用我们自己的数据说话,对这个东西有新的结论”。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专家一听咨询莱克多巴胺就推辞。这与谈论盐酸克仑特罗时的情形大相径庭。有学术界的人称:“莱克多巴胺是否允许使用一直存在学术争议,农业部内部也有两种不同意见。有些专家甚至自己就搞这个东西在推广,在现行法规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情况下,出来说话比较敏感。”
出口:一种理论可能?
在网上,可以找到大把公司宣称自己拥有莱克多巴胺,并称主要做出口业务,希望搞出口贸易的客户跟他们联系。在美国等地允许添加的情况下,这样的外贸生意听起来似乎应当存在。
然而,记者了解到,所谓莱克多巴胺出口纯属谎言,因为我国根本不允许生产、使用、销售。
广东省食品与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处汪科长介绍,这属于贸易壁垒的问题,国内既然都不允许使用,当然更不允许生产和出口,所以厂家生产、销售、进出口都是违法的。
而曾经在公司合成过莱克多巴胺的阿华也告诉记者,这个东西不能生产,所以根本不存在进出口的问题。那些声称可以出口的消息都是忽悠人的,目标主要是吸引国内客户。
记者发现,不少厂家声称莱克多巴胺的出口海关编码为2922.1100。不过,在海关编码目录里,这个编码属于单乙醇胺。有化学专业人士认为,在化学分类上,莱克多巴胺属于单乙醇类,它虽然无法生产,但从理理论上讲是可以出口的。
记者就此向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咨询,对方未作解答,称归药监部门管。
不过,记者找到了一则因生产莱克多巴胺而被罚的新闻。据《天天商报》报道,2007年7月-9月,浙江绍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发现嵊州市三界镇一家化工助剂生产企业生产违品莱克多巴胺,经查,该企业是为深圳一出口贸易公司生产,而该外贸公司已把2365多公斤莱克多巴胺出口海外。此案最终结果,该化工企业负责人张某被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十个月、缓刑三年并处罚金25万元,追缴违法所得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