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食品安全 >> 正文

多头监管,管不出食品安全

http://news.qm120.com2010-03-12 11:08:13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食品安全 监管

  为何没能及早发现问题

  “毒豇豆”的发现,并不是在生产环节,而是在商品流通环节。

  为何带毒的蔬菜还能现身?小包说,市场交易量这么大,不可能每一批蔬菜都检测到。批发市场的质量检测都靠抽样。像海南“毒豇豆”,如果不是特别大的批次,漏检的概率极大。

  这么多部门在管,为何还能让“毒豇豆”顺顺当当地出现在各地的农贸市场?

  郭淑芹指出,“毒豇豆”事件中,卫生监督的第一层由市、区一级农检中心负责,进入集贸市场和超市销售后的第二层监督属于工商部门,进入饭店和单位食堂等餐桌的第三层监督属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虽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但不是执法主体。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农产品全国生产、全国销售的大流通格局。郭淑芹指出,在基层的监管实践中,哪些是流通环节,哪些是生产环节,界限难以明晰的事例不胜枚举。监管分工的背后,其实是各部门的利益纠葛。

  她说,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经过几次调整,形成了以多部门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表面上看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但是实际效果却并非如此。

  一元化管理呼声渐高

  多头管理造就的部门利益,已成为改变现状的最大阻力。郭淑芹说,执法部门往往遇到好处就抢,遇到责任就推。例如,在下游的餐饮卫生监督中,就容易出现“卫生没法管,药监无力管,餐馆不服管”的局面。对此,郭淑芹说,对于农产品,应该是“谁销售谁负责,谁检测谁负责”。哪个环节查到“有毒”,哪个环节就应该全权负责。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丽朴建议,在大流通蔬菜方面实行品牌准入制度。如果蔬菜生产没有品牌,尽管像海南省农业厅发布报告称97.88%的豇豆是合格的,但消费者并不知道哪个合格、哪个不合格。为了避免成为2.12%的受害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吃豇豆。

  “我认为,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大食品监管机制’,将多头管理转为一元化管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说,从国际经验来看,食品监管往往需要强有力的、统一的主管机构来落实、执行。

  目前,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有多部门监管和独立监管两种模式。其中独立监管模式最典型的是加拿大和英国。1997年3月,加拿大通过《食品监督署法》,决定将原来分属农业和农业食品部、渔业部和海洋部、卫生部和工业部等多个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集中,在农业部下设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加拿大食品监督署,统一负责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的监管工作,真正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2000年4月,英国对原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改革,成立食品标准局,由其全面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同样希望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的安全监管。

  郭淑芹指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省级机构改革正在进行,监管职能调整没有完成,大多数市、县级机构改革还未启动,给执法造成一定困难。她说,如能尽快实现统一管理,发现问题会容易得多。

首页12尾页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