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食品安全 >> 正文

卫生部彻查龙虾门 元凶仍显扑朔迷离

http://news.qm120.com2010-08-27 16:04:09 来源:全民健康网

  印证

  症状一致,有待确认

  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之前他们查找文献,也知道泻湖病的说法,国外也有这方面的报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南京龙虾门事件里,患者所出现的症状与泻湖病所表现的基本一致,但究竟是不是泻湖病,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国外没有找到原因,但是他们要尽最大努力。

  鼓楼医院专家吴建中告诉记者,要看到这份博士的材料才能确定是不是一回事,从记者的叙述来说,激酶增高、患者腰酸背痛等等症状,确实与龙虾门很相似。因为小龙虾是外来生物,其祖籍是南美地区,不排除是同一种病的可能。记者查询资料了解到,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后向北美扩散,给美国五大湖泊的渔业生产和堤坝造成了极大威胁。上世纪20至30年代经日本进入我国南京地区,随后在江浙一带迅速繁衍,现在小龙虾已经在洞庭湖大量繁殖。

  知道特征,很难排查

  吴建中告诉记者,目前虽然知道这个毒素有特征,比如耐热,不溶解水,病毒可能具有区域性等等,但是排查起来仍然是非常困难的。最相似的一个例子就是织纹螺。近两天,有关部门不断发出警示,毒性高发期慎食“织纹螺”。织纹螺俗称麦螺,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肉体呈淡黄色。第一例因织纹螺导致中毒的病例,是鼓楼医院1995年收治的,也恰好是吴建中抢救的,这个病人后来救活了,但是同样的病例还在不断发生中,后来徐州也发生了类似病例,吴建中过去组织抢救,又让病人转危为安。很多当地医生都很诧异,吴建中说:“我当时只知道怎么治疗,却不知道是什么毒素,这与现在的龙虾门很相似”。一直到2005年,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原来,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毒性大增。麦螺的毒素类似河豚毒,通常耐热,一般烹调温度很难将其破坏。织纹螺因其体内含有石房哈毒素,人食用后会因神经传导中断而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重症者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吴建中称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以前没有发病,只是没有发现,现在发现了,不代表过去没有发病。自然界的生物,为了适应自然变化,也在不断调整自己,比如织纹螺,就因为一些原因,开始带毒了。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