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关注 >> 正文

告别“白馒头”面粉增白剂在中国穷途末路?

曾颂

http://news.qm120.com2010-12-20 11:39:29 来源:全民健康网

  1、来龙去脉

  1985年由广东南方面粉厂引进,随后走向全国

  小麦,世界总产量排名第二的农作物,在中国多被磨成面粉来做馒头、面条等。

  人们发现,初磨的面粉会出现气体代谢———面粉粒及附着的微生物要呼吸,色素和脂肪要氧化———这个过程产生热和水分,倘若储存不善,便会发热、结块,令面团颜色发黄 、黏性过大。因此,面粉初磨后一般要贮存2-3周,行内称之为“熟化”。一些小作坊由于贮存条件不佳,偶尔会把面粉“熟化”到发霉。

  据曾任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食品添加剂 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与增白剂打了数十年交道的杨冠丰介绍,1985年左右,广东南方面粉厂引进了一种添加剂,可将“熟化”过程减少到2-3天,从而避免面粉霉变。

  除了促进熟化,这种添加剂还能破坏面粉中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等色素,提高面粉的白度与弹性。那时它已在国外广泛应用,科学实验也证明,适量添加对人体无害。

  当时的面粉普遍含有麸皮,黄中带黑,卖相不好,南方面粉厂引进增白剂后,生产出高白度、弹性好的面粉,大受追捧。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食品加工业普遍用上了增白剂。

  根据1996年的国家标准,中国每千克面粉中最多可添加增白剂60毫克,而加拿大、菲律宾允许添加150毫克,韩国允许添加300毫克,美国仅规定“按生产需要添加”。最严格的是欧盟,当时英国尚允许添加50毫克,从1997年开始,欧盟全区禁用。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