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只为卖药推销保健品 投诉难显露监管空白
http://news.qm120.com2010-12-27 10:14:10 来源:全民健康网
【揭示】
心理诱导和暗示是关键
“您看是不是觉得酸胀?发热了没有?轻松多了吧?”当“义诊”人员推介医疗器械或药品时,老年人出于对健康的担忧,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加上不断受到语言诱导,一些人会按照提示寻找感觉,甚至觉得“有效”,而这种感觉很可能就是错觉。
在心理专家看来,老年人之所以容易上当受骗,与他们注重身体健康及社会参与的心理需求有紧密关系。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林春分析认为,老年人身体机能处在下降期,记忆力、判断力下降较严重,其高级认知能力和决策交流能力也相应下降。表现在家庭生活中,老人常被称作“老小孩儿”,既容易轻信他人,有时又固执不信任家人劝导。如果身处“义诊”这样一个精心策划的群体氛围中,互相影响和感染,很容易发生“从众”和盲从心理,从而一步步上当受骗。
对待家中的老年人,心理专家提醒,年轻人应更注意与父母的日常情感交流,及时向老人传递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不使其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安排老人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身体不适要及时陪伴到正规医院就诊。
“义诊”为什么都是送药上门
录像片放完,紧接着专家“义诊”开始了。工作人员给老年人发号,挨个儿叫号,同样是一对一地问诊。
78岁的石阿姨向记者讲述了参加“义诊”的一次经历:“我们一个院儿同去的6个人,听讲座时还坐在一起,但叫号时就被隔开了,谁的号都不挨着谁,问诊时更是互相没个商量和提醒。”她回忆,当时“专家”先问她都患有什么眼病,再用仪器观察她的眼睛,然后挺着急也很“体贴”地说:“你的眼病很严重,赶快吃我们的药吧,肯定能提高你双眼的视力。而且一定要坚持吃一段时间,效果才会好……”
石阿姨也看过那段惨不忍睹的电视录像,听说推荐的药疗效不错,便不再犹豫准备购买。“我平时不乱花钱,为健康花点钱也是应该的。而且专家说了,吃他们的药一定要坚持,所以我当时就要求买一年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