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治疗:混战何时了
http://news.qm120.com2009-07-27 10:31:32 来源:全民健康网
基于同样的认识,2008年1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的主持下,北京军区总医院公布《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包括玩游戏成瘾等被郑重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随之而来的,是学界的争论和大众的口水战。争论焦点则集中在上网时间的长短上。
“其实上网时间只是指标之一,医生做临床判断还需要综合其他因素考虑。”陈彦方发现,媒体和公众还是将口语化的“网瘾”和医学意义上的“网瘾”混为一谈。专家和公众所持的基本概念都不一样,现在大家打的是一场糊涂仗。
然而,似是而非的“网瘾”概念却催生了庞大的市场。短短3年里,杨永信的 “网瘾”治疗中心收治规模翻了好几倍。形形“网瘾”治疗机构也如雨后春笋,在各地迅速兴起。
混乱的市场
“网瘾”治疗机构处在一个管理空白区
据专家估计,目前全国各地已有300余家“网瘾”治疗机构。具有不同学识和身份背景的人分别在用自己的方式对“网瘾患者”进行治疗。
有人用心理咨询的方式与患者聊天,有人把患者集中起来进行封闭式“军训”,有人使用精神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还有人将上述三种方法综合使用。这些人中有的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有的是精神卫生领域的医师,还有的根本不具有任何资质。
然而,家长出于对治愈孩子“网瘾”的迫切愿望,在明知“网瘾”治疗市场混乱的情况下,还是不惜代价地把孩子送到各种类型的治疗机构去“试试”。
便是这些家长中的一个。在觉得孩子染上“网瘾”之后,他辗转打听,将孩子送到济南一家网戒机构。
“这个机构戒备森严,孩子只要进来,4个月内不准随便外出,父母不能随便探视,甚至写信、通电话也不能随意进行。该机构负责人解释说,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为了进行环境隔离,‘避免外界的诱惑,让孩子安心、锻炼、学习。’即使是内部的管理人员进入教学基地也先要敲门,开门后再把门迅速锁上。”说:“这不是监狱么?”
“必须这样,否则孩子们就跑了。”网戒机构的人说,这些孩子都是被家长“哄骗”来的,由于不承认自己有“网瘾”,他们情绪激烈,甚至以绝食、暴力等方式反抗,一有机会就向外跑。“尽管这样的是少数,但为防患于未然,必须进行环境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