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治疗:混战何时了
http://news.qm120.com2009-07-27 10:31:32 来源:全民健康网
备受争议的电刺激治疗
让家长深感欣慰,却违反了最基本的医学规则
杨永信带给家长们的超出了他们的期望。
又有孩子被家长送来。这对夫妻穿着体面,却和他们十三四岁的胖女儿撕扭在一起。
母亲对护士小声说:“一年不上学了,除了上网什么也不做,还打她爸爸。”孩子留着厚重的刘海,表情愤怒又冷漠,穿着很短的裙子和,几个高个子迷彩服**手背后站着把女孩围住。她极度不满,对着父亲的腰就是一脚,然后大声咒骂着被父母和舅舅送进了行为矫正治疗室。杨永信过来轻轻碰了碰女孩的背,就被打到一旁,亲戚加上几个**七手八脚才让她平躺下来。
待到从行为矫正治疗室里出来,本来大哭的女孩看上去平静了很多。杨永信一直轻轻和她说话:“你看爸爸妈妈对你多好。能不能当着叔叔的面,抱爸爸一下。”她和父亲轻轻地搂肩。“不行,这和你刚才和我说的不同,你说过好好爱父母。”这时父亲才和女儿紧紧拥抱了一下。
“太神了。”当向记者讲起这个片段时,脸上仍是难以置信的神情,“我们家长把办法都用尽了也没能做到。”
所说的“行为矫正治疗室”,便是被媒体所曝光的“13号”,杨永信在这里给孩子进行电刺激治疗。
治疗如何进行,并不知道,家长是不允许进入治疗室旁观的。而在中央电视台为杨永信所录制的纪录片里,完整地展现了这一过程:
杨永信拿起仪器的两个端子,对着少女的太阳穴轻轻地点了一下。
“难受吗?”他盯着少女的脸问道。
“不难受!我没有‘网瘾’!”少女说。
“那好,再来一下。”杨永信又点了一下,少女颤抖了一下,可她咬紧牙关,不说难受。杨永信在两个太阳穴上同时点了一下,少女受不了了,叫起来:“我难受,我难受。医生,你用的什么东西,我的脑袋为什么这么难受?”
“不是仪器的问题,是你有‘网瘾’,有‘网瘾’就难受。”杨永信开始心理引导,“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我不想告诉你,我想离开这个地方,我想去找我未婚夫……”
杨永信又点了两次,少女终于挺不住了,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
杨永信又点了……
“好吧,医生,我错了。”少女终于缴械了,眼泪止不住地流淌着……她与杨永信交谈了45分钟,向杨永信保证,留下来治疗,并且会向父母道歉。(以上内容摘编自中央电视台编导刘明银拍摄的纪录片《战网魔》)
尽管杨永信宣称,他在国内首创了“戒瘾网吧”,设置了“戒瘾学校”、“戒瘾同盟”和“心理课堂”,逐渐形成了一套有60多个治疗环节的戒瘾模式。如戒“网瘾”的关键是家长的配合,武器是自我剖析、家庭互动、专家点评,灵魂是亲情重建、心态培养、认知纠偏、性格重塑,公式是心理+药物+物理+工娱等。但在家长和孩子们看来,所谓行为矫正的电刺激治疗才是其治疗模式的核心和基础。
以为代表的家长们对电刺激表示支持。打个比方说,各种治疗方法就好像治疗“网瘾”的药,电击就是帮助药物输进孩子体内的注射器,要是没有注射器,这些药只能泼在孩子的皮肤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已经出院的孩子沈浩(化名)则干脆地承认,要不是因为有电击的威慑,他早就从网戒中心跑掉了。
网戒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也承认,他们尝试用电脉冲治疗仪取代进行电刺激的电休克治疗仪,但是,“治疗效果差了很多。”
沈浩的父母对把孩子送进网戒中心表示后悔,这种态度在记者的采访中是少有的。“当初就是想省心,又怕孩子学坏,就想找个地方把孩子关几天。”沈浩的母亲说,当时并没发现孩子有“网瘾”的。
在杨永信网戒中心的治疗室呆过之后,沈浩承认自己有“网瘾”,并接受了三个多月的治疗。
沈浩发现,在自己的“盟友”中,有好几个也和他一样,并非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只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被家长送进来,经过“治疗”而承认自己有“网瘾”。
曾经到临沂实地考察过网戒中心的陈彦方表示,经过他的甄别,网戒中心的孩子80%以上的确需要临床医学的治疗,他们均可以划入“临床疾病状态”,但也不排除有少部分是“亚临床状态”或者“亚健康状态”的孩子被强迫入院治疗。
而这些被强迫入院治疗的孩子在出院之后,成为网上“反杨”的主力。他们在网络上频频发帖呼吁,引起媒体的关注,经过媒体的曝光之后,有关部门开始对电击治疗手段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