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门诊量3年增近3倍 部分人仍持怀疑态度
http://news.qm120.com2010-04-12 09:43:57 来源:全民健康网
中医诊室门口,很多人在候诊,推开针灸治疗室的门,每张床上都满员。“一次针灸不管扎多少针,一共就4元,每天这里都有60多名患者。”
旁边是心理咨询室,这也是本市首个社区医院开设的心理咨询室,里面还有先进的微电流刺激器和智能反馈性音乐放松治疗系统。硕士毕业的科主任刘红侠说,现在每天平均有3?5人来就诊,有位中年患者对职场恐惧,与领导闹矛盾后不敢上班,在家一呆就两个月,经过十几次心理辅导,上礼拜她告诉我能去工作了。
另一热门科室口腔科,上午9时以后就挂不上号了,这个科室一共5个大夫,早上7时上班,周六日不停诊。
丰台区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内有很多新小区,年轻人多,早出晚归,是典型的睡眠型小区。彩虹城就是其中之一,有5000户居民。怎么为这些人提供健康服务?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想到了一招:利用网上小区论坛和博客。
“我们在网上通知居民社区大夫的坐诊时间,儿童疫苗的接种时间,普及各种健康知识,解答居民健康咨询。居民提出的问题,我们每个‘片儿医’团队每天都有一名医生浏览回复。现在网上博客的点击率已经超过40万人次,这相当于多少次健康大课堂啊!”
大红门地区流动人口较多,很多人没时间上健康课堂,也不上网,连孩子什么时候接种疫苗都不知道。大红门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了医信通,把流动人口的手机号和基本信息采集到电脑系统里,定时通知家长带孩子来打疫苗,或短信通知孕产妇到时来做产前或产后检查。这个新事物今年3月份开始启用。下一步,医信通还要为社区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服务。
想各种办法来履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尽的社会职责与义务,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但让广大居民真正愿意走进社区医院,还面临很多问题。
现实
社区首诊不多、转诊渠道不畅
对策 提高社区就医报销比例,扩大社区转诊范围,靠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市民社区就诊
从去年10月开始,在城区93家二三级医院与对口支援的城八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建立社区转诊预约机制。这意味着患者如果病情有需求,不用带着小板凳彻夜排队、不用四处找人托关系,在家门口就能顺利挂上大医院的专家号。
然而在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转诊“叫好不叫座”。去年,中日友好医院在对口支援的望京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开全市第一辆双向转诊车。转诊车开通4个月,接送社区转诊患者仅20余人,车辆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采访了部分社区居民后,记者发现,对社区大夫的转诊判断不信任,对上转的医院不满意是转诊制度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目前本市执行的是一家社区只对一家二级以上医院,向上转诊渠道单一,例如有的居民眼睛不好,但对口支援的上级医院可能没有眼科或者眼科技术不是长项,居民就会直接去同仁。
一些社区医生反映,部分居民对转诊期望值过高,希望约到某天某个专家号,这都很难满足。还有部分市民不认可社区医院的基本药品及可替代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