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名遗体捐**展示生命意义 墓园内仅留姓名
http://news.qm120.com2010-12-22 10:30:19 来源:全民健康网
很快,这封遗书在学生中间传开了。
张金钟事后回忆,“我们的很多理论非常伟大,道理非常深刻,但是课程非常苍白。我们太注重以理服人了,忽略了以情感人。这件事让我豁然开朗。”
张金钟翻了教务处保存的几十年来的所有遗书,越看越激动——“这是比较好的教育!”
他找到解剖教研室主任李云生,商量建一个“医学学教育基地”,设在解剖楼,让学生都来看看。
李云生痛快地答应了。多年前的那个“疙瘩”还在,他觉得这个提议“太有必要了”。
两个人没有层层汇报,“私下把这事定了”。2001年底,在解剖楼二楼的一间教室里,“医学学教育基地”算是落成了。
房子破旧不堪,四周掉着墙皮,房子不大,围着走一圈刚刚50步,屋朝北,终年不见阳光。李云生还自费买了紫色的绒布窗帘挂上,在他眼里,“紫色最素雅、最庄重”。
所有的遗书都在那里展出。张金钟亲自选了一些典型的遗嘱做成展牌,有的病句他也尽量保留原样,因为“特别淳朴生动”。部分遗嘱译成了英文,他希望留学生、外国人也来看,“生命没有国界”。
他又突然想到,上课时总讲学校创始人朱宪彝教授的“四献”:献出全部存款建立朱宪彝奖学金,献出全部藏书,献出自己居住的住宅楼,献出遗体供教学解剖。
为什么不把老校长“请”来?他托人去找,在一间实验室里,发现了朱宪彝的内脏标本。这件“镇校之宝”,被移来放在屋子的中央。
原本这个基地只向医学课的学生开放,结果,全校的学生、医护人员都来看,甚至隔着几个街道的18名环卫工人、隔着黄河长江的南方兄弟院校的同行也来看。参观感言累计100多万字,其中不乏日文、阿拉伯文、韩文、法文等。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院士曾趴在玻璃罩前,扶着老花镜,细读这些遗嘱。离开时,他写下:人生是什么?在这里可以有个解答。
受展室影响,这所学校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学生比率在天津是最高的。
后来,新生入校的第一课、毕业生离校的最后一课,以及本校的新员工和附属医院的新医生、新护士的岗前一课,都在这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