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 正文

334名遗体捐**展示生命意义 墓园内仅留姓名

http://news.qm120.com2010-12-22 10:30:19 来源:全民健康网

  这个老楼有些不堪重负了。

  2006年春天,基地移到了教学楼一楼的新址,并更名为“生命意义展室”。

  搬家那天,因为担心年轻人毛手毛脚,张金钟亲自抱着老校长的脏器标本。学生们在一旁低语:“朱校长,咱们要搬家了,搬到一个更漂亮的楼!”

  这里值得全世界所有医学院效仿

  新展室其实也不大,只有100多平方米,并没有容下全部334位遗体捐**的信息,包括“开诚”这两个字。相反,这里很少提及捐**具体的名字,除了遗书原件,展板上的遗书落款均是“匿名”。

  展室很明亮,这里能迎来一天里的第一缕阳光。走上一圈,能认识很多有趣的人。

  “我参军时才17岁,还是孩子,不懂得多少革命道理,是党教育我长大的,我本应做更多的工作以报答国家,但因为历史的原因,使我平庸地度过了后半生。现在唯一的补偿办法只有将遗体献给祖国。我当兵走时家里只留下一位年过花甲的妈妈。参军一去十多年不能在妈妈身边行孝,欠妈太多了……我想只有将从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奉还给祖国母亲,也算是给妈妈一点儿补偿。”

  还有不会写字的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的农民张凤龙。他的遗书是别人打印的,最后落款,他像画画一样照样子画出自己的名字,可他还是画错了,歪歪扭扭地写着:张风龙。这也是这间屋里最短的绝笔。

  如果这个农民还活着,今年该是34岁。

  还有人为了证明自身的“科研价值”,不厌其烦地说病史:五六岁,害眼疾,七八岁时,感染秃疮,八九岁时,得疟疾……

  看这里的文字,常常忍俊不禁。一名书法家说,“死后仍要助人为乐”,如果自己的脏腑能够用于挽救别人,来个生死之交,“觉得也颇有诗意”。他希望自己不吸烟、不喝酒的好“五脏六腑”,正好能教育抽烟酗酒的“同志们和青年们”。

  自称20多岁就开始有“头摇手颤”症状的一位老人,建议有兴趣的大夫取出自己的大脑研究一番,“以改变老年人的形象”。

  当然,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这里也是俯拾皆是,比如金戒指给谁,侄女结婚给多少钱……这些絮絮叨叨、形形打算,在这死亡气息无法回避的房间里,留下了一点家长里短的私密与温度。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