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名遗体捐**展示生命意义 墓园内仅留姓名
http://news.qm120.com2010-12-22 10:30:19 来源:全民健康网
小学文化的老赵还被天津医科大学聘为“德育辅导员”,站在教授讲课的讲台上,讲“生命的意义”。
虽然经手110位捐**,但他实际也不太清楚自己最后的路。就他的经验,他能预计到自己死后躺在医学院的解剖台上,时间越久,“颜色从最初的浅黄,变成深褐色”,他先指指自家的门框,再指指墙上前几年和老伴补照的婚纱照的相框,“就这色儿!”
他想好了,等那一天真的快来临时,他还会写一封遗书给孩子,那是一份不同于陈列在“生命意义展室”的遗嘱。
话是这样的,他一字一顿地说:“宝贝儿,你是大人了,懂事了,你爱吃鱼,我再不能给你买了,所以你得学会自己钓鱼去。”
最小的墓碑
开效军把父亲开诚送上医科大学的车后,呆呆地站在风里,手里还捏着没有烧完的纸钱。
风很大,开效军躲在避风的墙角烧纸,好几次才能点燃。告别太短太快了,他终于没能烧完一把纸。他说父亲搞经济工作,特别喜欢简单,复杂的事情“会让他不舒服”,所以尊重父亲的意愿,让他无牵无挂地捐出自己。
开效军留下了一张贴着加拿大枫叶的卡片,卡片上签着亲友怀念老人的话,中英文都有。他将把这张卡片和父亲生前的一顶帽子带回加拿大,那是这个家庭所能留下的全部的纪念了。
老校长朱宪彝一生有6个儿女,只有孙女朱宁代表全家参观过“生命意义展室”。学生化专业的孙女回家说,在爷爷的脏器标本前,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她也解剖过别人,“人都是一样的”。
朱宪彝的四儿子朱遂如今75岁了,每逢父亲的祭日和清明节,他就步行20多分钟,到天津医科大学南门口,和父亲的雕像,默默说上一会儿话,再围着种满月季花的花坛走一圈。
给家属一个“交代”,给他们一个祭奠的地方,这个念想始终压在张金钟胸口。直到2004年,由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红十字会、元宝山庄陵园共同设立的遗体捐**纪念园落成,他心里的石头才落地。
纪念建筑主体长25米、高5米,中心呈心形,刻着两个金色楷体大字:奉献。旁边延伸出两面大墙,墙上镌刻着每一位捐**的名字。
至今上面有333个名字,开诚老人的名字还没来得及刻上。名字都是随机排的,夫妇二人的姓名,也不会专门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