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名遗体捐**展示生命意义 墓园内仅留姓名
http://news.qm120.com2010-12-22 10:30:19 来源:全民健康网
但有一点,这些人的选择都很“决绝”。有人在遗嘱上按下5处手印,以证明其强大效力。还有待:假如身体变得僵硬,那就苫上一条白布单子,不要勉强穿寿衣,以免损伤肌肤和骨骼,影响使用。
来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会经历30秒的默哀仪式。有时,仪式在参观前举行,瞬间让吃着零食、喧闹的人群安静下来。有时,默哀会在结束参观后进行,“让人沉思30秒”。有中小学生来参观,讲解员会先讲,让叽叽喳喳的孩子们“渐入佳境”,然后中途在朱校长的内脏标本前默哀。
面对这位60年前创办了这所“新中国第一所医科大学”、担任校长达32年之久的老教授的心脏,有人会摸着罩子,有人会刻意离它很远,怕碰到了显得不敬,有人则会站立好久,最后鞠一躬。
朱宪彝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在展室内常常被提及。当时,他感到不适,亲友同事都劝他住院治疗。他婉拒:“新楼病房的会议室、过道和各科门诊室都住满了病人,我是医学院院长,愧对患者,又怎能和他们争床位呢?”
1984年12月25日上午9时,朱宪彝心脏病猝发,倒在正在批阅的论文上,与世长辞,身后“四献”。
世界医学法学协会主席阿芒·卡米,原本只打算抽出几分钟去看看这个展室,结果,大半个小时也没出来。他说,这里“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的想法是伟大的,值得全世界所有医学院效仿”。
卡米在门口的留言簿上写了一首诗。当别人以为他要离开的时候,他突然问:“我能念一遍吗?”接着,这位白发老人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诵道:“我来自远方,来到这个独特的地方。我来自远方,怀着对朱宪彝教授的崇敬——他像一盏灯,让他的民族看到之光、人性之光。当我回到远方,我会把这灯的信号带给全世界的人。”
台湾学者师哲雄在留言簿上写下了8个字:“无语良师,感恩至深。”
一个尼泊尔的留学生写道:“我感受到精神的力量,看到了在这种力量引领下的中国强大的未来。”
一些社会参观者显然为了从众,随大流参观完就往外走,可他们会等到所有人都走完后,再悄悄折回来,独自趴在留言簿上书写。有的写满一页纸,有的只写下两个字:震撼!
中小学生参观者常常出来就嚷嚷“我也要把自己捐出去”。解说员会笑着说:“死是为了坚定地生。这个展室想告诉大家,请更加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