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 正文

334名遗体捐**展示生命意义 墓园内仅留姓名

http://news.qm120.com2010-12-22 10:30:19 来源:全民健康网

  平时,这里大门紧锁,参观需要提前预约。但就算只有一个人,学校也会安排开放。

  一个阴沉的秋日下午,一位“脸色凄凉”的中年女人,一个人静静地在展室走了一圈。没有解说,没有任何仪式,只有白色的灯光洒满这间屋子。离开时,她低声说,这天是母亲的祭日,没有地方祭奠,只好来这里,尽管这里“没看到母亲的名字”。

  两个柜子就隔着一场生与死

  开诚老人被“请”进解剖楼后,一路之隔的教务处的工作人员趴在桌边,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上寻找他的名字,然后在名字上画条线,旁边写下:已死亡。

  当第334位捐**从户籍上、档案里消失时,还有一份特殊的记录,永远保存在这间略显清冷的老旧的办公室里。

  在这里,两个柜子就隔着一场生与死。一个柜子放着填好的遗体捐献申请表公证书,另一个柜子则专属死亡后已执行捐**的申请表公证书。

  12月2日下午,开诚老人从一个柜子去了另一个柜子。

  翻看这些申请表,照片里人们的衣着从对襟袄、中山装换成了西装、衬衣、T恤衫,从黑白照变成了彩照。

  早年的申请表已经发黄,裂痕斑驳。一些人自称“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为了

  “破除封建迷信”,决定通过献出遗体“报答的恩情”,为祖国医学事业“添砖加瓦”,遗体的处理,“一切听从国家的安排”。

  在这些人的笔下,很容易找到当年教科书上常见的词语,比如“计划经济”、“‘四化’建设”等。“国家”和“人民”出现的频率更高。

  到了90年代的申请表,人们的表达就随意和个性化多了。不再用“大词儿”表达对生死的理解:“身体不过是人在地球上居住的帐篷,随着生命而去”、“生死就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人就像一支蜡烛,当它燃烧到芯灰脂竭的时候,自然就熄灭了。”

  还有人在申请表里夹了一个封好的信封,写着“请勿提前开启”字样。不知它会在何时被打开,里面又是些什么。

  旧的申请表格上曾有“单位意见”一栏,新申请表的这一栏取消了。最初,人们想捐掉自己为国家“添砖加瓦”,是需要单位介绍信的。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